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2009-06-10 12:07李淑敏汪方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建构结构

李淑敏 汪方杰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结合课文,并针对学生阅读、写作中的主要困惑及欠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一写作这种传统的知识迁移模式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注重模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下面就这种现状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有利于对原有语文知识结构的审视、检验。

表达是语文能力建构的重要途径。经常写作对于学生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综观中小学语文教学,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不像数学等学科那样呈阶梯式地上升,而是像画油画一样,在原有模式、轮廓基础上的不断地描摹,不断地丰富。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接触的文章都可以归纳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模式内,对学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每个模式的认识将不断深入。再打个比方,语文学习就像是建房子,写作者就如一个建筑师,他还是小孩子时通过玩积木建造“小房屋”,然后建造楼房,再建造大宫殿。他的蓝图需要不断地丰富,不断地调整。但是他若不动手实践,他永远也成不了建筑师;他不实践,也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别人的建筑作品。所以作为语文学习者在学习语文时,只有认真写作,不断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才会强化自己正确的思路,树立自己的模式(认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开放自己的系统,不断地对照大师的作品,将其材料、结构中优越的地方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使自己的能力迅速地提高。

2、先阅读后写作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有人认为,语文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是在学习后获得的,所以,采取先学课文后仿写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我认为:课文是用来分析的,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这样,只会使作文教学与课文学习相互割裂,使学生始终处在模仿者的地位,在模仿对方优点中淡漠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断汲取材料而忽视了组织建构材料。这样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非常不利,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处于压抑状态,影响了学生主动的建构及思维潜能的发挥。

3、先阅读后写作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先阅读后写作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先阅读阻碍读者生活经验的释放。阅读时读者容易局限于作者设定的文本思路、文本内容,无法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无法对作者所表达的经验进行充分的挖掘评判。阅读是刺激一反应过程,这一过程的活动比较省力。与阅读相比,写作是一个对知识重新组装的过程,劳动量更大。所以,在教读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将自己所经历的可以感悟的东西以相同主题的形式写下来会非常有用。因为这样充分发掘了学生潜力,使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库内找出所有的相关材料,围绕目的去组合。教师在学生组合的基础上引导其发现自己作品的不如意之处,删改,精简,直到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为止。写作丰富自己的认识结构,为阅读体验服务。

以学习“父亲”为主题的作品为例。阅读之前,要求学生先写关于父亲的文章。对中小学生来说,写父亲的一般风格都是直白式叙写。这时,可以挖掘关于父亲的尽可能多的材料并不断选材、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学生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内省并建立自己的关于父亲概况及表达途径的认识结构。在最后完稿时,已经尽力了,但是因能力、水平所限,实在无法进一步突破。这时,再来阅读有关同主题的范文,在阅读中分析作者对父亲的感情,表达的思路,结构的安排,分析构思的着眼点、材料的选择、文章的巧妙之处,等等。

这样一来。写作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围绕写作进行阅读,使得语文教学从写作开始,经过阅读,最终达到写作及阅读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建构结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