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梅
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活”字,要突出人文学科的特点与灵性,教师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方能使课堂精彩纷呈,摇曳多姿。运用“穿插”的教学艺术就能起到一插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迅速地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一、穿插音乐美,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给人美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能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如教志摩的《再别康桥》,配上舒曼的《梦幻曲》,诗的语言清新秀丽,音乐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让学生在悦耳舒缓的“柔波”中吟诵,学生就能从心里感受到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二、穿插绘画美,增添课堂情趣。
具体生动的形象,往往能比抽象的文字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让学生把文字变成图画,除了弄懂材料外还要发挥想象力,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时,不妨让学生把场景画出来。有的学生为扣紧一个“互”字,会画上两只船,有的学生为扣紧一个“烟”字,会画上一片烟雾,理解都非常到位。再如画“枯藤老树昏鸦”。怎样表现树的老呢?有的学生以皮枯树皱显其老,有的学生以树洞中空显其老,更有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给树安上眉毛、眼睛、嘴巴,把树画成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还在一旁写上树的慨叹:唉。我老了。如此这般,让人觉得情趣盎然。
三、穿插表演美,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窦娥冤》、《雷雨》等剧本时,不妨让学生站出来演一演。学生为了演出成功,首先要弄清课文的生字词;另外更要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以便配上适当的表情、动作。不仅剧本可演,故事性强的小说如《荷花淀》、《药》也可以演。即使故事性不强的小说如《孔乙己》也可以选择一些场景来演,比如孔乙己分豆、“窃书不算偷”等。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苦了,许多老师的课也实在是太枯燥了,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把课上得有趣些,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四、穿插竞赛美,让课堂活起来。
中学生好胜心强,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来点竞赛,能使他们对原本不喜欢的内容也会欢喜起来。比如找几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本是令学生头疼的事,你一说比试一下谁找得多,那学生的情绪就像炸开锅的水沸腾起来,能一下子找出很多。朗诵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如果采用竞赛的形式,那学生简直就是欲罢不能,一个个都会跳起来。其实,语文教学有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穿插点竞赛,如生字默写、朗读比赛、背书比赛、演讲比赛、猜谜比赛等等,比赛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如师生比、男女生比、小组比、大组比等等。竞赛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与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他“露脸”,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让语文课迷住学生,让学生感受教材所蕴涵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而且身心上也得到艺术的熏陶。穿插的教学艺术能化枯燥为活跃,变遥远为切近,变空洞为具体,能让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学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动人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