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积极性的调动

2009-06-10 12:07李明海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调动过程同学

李明海

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曾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人们也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小学时的什么都敢问变成中学时的几乎什么都不问。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一些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遇到了“尴尬“的局面,于是这些老师便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似乎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老师应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使学生提问: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课,可从“有礼”这一表现人物品质的要点人手。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礼是一个人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的外在表现,本文讲述了有礼和无礼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小事上的态度和言行就能反映他们属于哪一类人,但是不是他们的每一细微之处都完全正确呢?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可能会从教师的启发之中提出疑问,如,中国传统礼节有哪些?陈太丘“乃去”失礼吗?友人“下车引之”是否正确?元方入门不顾对吗?等等。解决了学生的这些疑问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要点。

(二)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好问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问,创立了“万有引力说”。

(三)树立榜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如能自己拥有一颗善疑之心,那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熏陶,何不在每节课中设置一个“师生共疑”的环节?当然,教师先要会疑,学生才会在教师引领下学会疑。学会提问题,从而逐渐有了问题意识。

二、通过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我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84%的同学有过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2%的同学在课堂上提出过问题。在从来没有提出过问题的学生中,71%都是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或同学讥笑,也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老师已反复强调,这时老师切记不能嘲笑、讽刺、指责学生。

(二)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

(三)在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胆怯而声音很小时,老师应走近学生,倾耳聆听,并给予鼓励。

总之,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确实不懂的,或者是学生确实需要解决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最好的讨论话题。因此,我们老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增强其提问信心。

三、通过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的提问无论多么精巧,体现的都是教师的主观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认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的状况不利于教学。比如,我曾遇到一个语文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问“孔乙己被人毒打,他的亲戚怎么不去帮忙呢?”我首先表扬了该同学的同情心,然后启发他: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打他的人有何不同?在封建社会民与官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什么?假使他有愿意帮忙的亲戚,结局会怎样?在学生质疑中再反问质疑学生,会使学生敢发问了,且思维拓展了。

其次,问题本身由谁提出并不是很关键,关键应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引导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提好问,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四、通过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一)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都要求学生必须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搜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如教学《曹刿论战》一课,课前的疑问搜集中,我将一些简单的或称为可自理的问题(如字词的意义,句子的翻译,文段的大意,故事的过程等)归为一类,在学生读文中要求采用“查找+互助”的方式解决疑问,将一些需要重点分析的问题(如人物的形象、论叙详略安排的妙处、论战的层次、词类的活用等)放在一起集中分析解决,在“了解学生,为学生而备”的备课环节中,以学生之间调整备课之方法会使得课堂更有针对性,会增强时间的有效性。

(二)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课堂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我发现:同学问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恩雒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三)让学生当“老师”,促使学生提问。在语文课堂上,部分文段的赏析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即让部分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四)召开“记者招待会”。促使学生提问。这是角色扮演法的一种体现,在课前或课程结束后都可采用这种形式来展现学生提问的巧妙性和答疑的准确性,如在课前采用此形式,可由成绩较好的同学扮演“文化发言人”。提问者都可自命为各个媒体的记者,发言人采取“自愿答”和“必答”相结合的方式回答问题。如在课程结束后采用这种形式,应注意到所提的问题必须有一定深度和探讨性,教师应作适度点拨,让“发言人”有言可发。当然,“发言人”的角色也可由能答者任一扮演,要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总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破解疑问,让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抓准了提出问题的准确性和必要性,才能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环节提供根据的方向,要调动学生提问的激情和信心需要每一个教师在执教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让学生在找出问题的惊奇中步入自主学习的探索轨道,在问题释然的惊喜中充满收获的愉悦和前进的动力,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期望和责任。

猜你喜欢
调动过程同学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数独驾到
响鼓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某新官上任三把火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