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冰
(黑龙江省大庆市石油学院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摘 要]:声乐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涌现。
[关键词]:声乐教学 方法 教育
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其要求既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地音乐感受能力、准确地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声音条件,因材施教
1.对于初学者,声乐教学以感性为重,在顺其自然发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积累正确歌唱的经验和方法。教学语言则要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多用设问、比喻来启发他们,并辅以范唱、运用手势运用图片照片等。
2.对于有一定歌唱经验的学生,教学语言应更精练,富于情感。有些歌唱技法的提示,像歌唱支点、共鸣的位置、喉咙的打开等等,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心领神会,教学时只要点到即可,再结合运用眼神脸部表情的暗示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于不同气质的学生,教学语言应有所区别。对于活泼好动,敏感,善交际,情感发生快而强但不稳定的学生在教学中适当控制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多分析自己的不足,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教学要求,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对于胆小、怕羞、孤僻、欠果断、情感发生慢而不外露的学生,在教学中则要多用鼓励的语言,肯定他们在声乐上的进步,抓好每一首作品练习的成功率,让他们建立起自信,最终取得成功。
4.要特别强调“个别对待”的原则。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器官就像相貌一样不尽相同,器官的活动能力和吐字能力千差万别,发声的共鸣各有特点,各人的领会能力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要坚持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切忌用一种方法、手段去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自我教育”能力便是其中之一。所谓“自我教育”能力亦是“自我省视”能力。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鉴别声音的正误,随时找出自己的问题,加以改正,这就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就证明教学已获得成功。然而,要达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确声音概念的确立,需要在教师反复启发、诱导下,学生反复体会才能感知、形成的。这一过程是一个渗透的过程。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应该从学生开始学习歌唱时就加以重视,对学生发出的每一个声音,必须向他们阐明这个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好,好在什么地方;错,错在哪个部位。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培养其鉴别声音的能力。先让学生模仿,同时给出各种正误的发音请学生加以辨别,让他们区别哪些声音不好听,哪些声音好听,为什么好听,并让学生在讨论、鉴别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自我鉴别与自我矫正的能力。其次,借助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训练。让学生录放自己的发声练习或歌曲练习,使之能够分阶段听到自己是怎样唱的,与老师的要求加以对照。若不符合,体会调整一下歌唱状态或气息后,再录放,反复唱、听、改,逐步达到正确的声音。再次,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多听艺术歌曲,多看文艺演出,在看与听的过程中,琢磨出其中的方法与技巧。久而久之,自我教育的能力就逐步确立起来了。
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绝大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对歌唱都有积极的兴趣,但这个兴趣的持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从此中获得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而成就感、愉悦感、满足感的获得既有赖于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地取得进步,也有赖于老师的引导,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一个不能完全把握声乐技术和情感的调动及表现的学生来说,他在课堂上的歌唱是否能饱含激情,在歌唱中能否获得偷悦感和满足感,除了他对作品完成的完满程度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以及对其歌唱的评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循循善诱,能根据学生的表情、动作等因素,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采用适当的语言和其它多种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不仅对学生课堂上的唱歌活动,而且对学生在课后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基础,是生活的需要。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而对音乐的兴趣就属于精神的需要。“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则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偷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对歌唱有了兴趣以后,便能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因。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艺术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的艺术,而人体各个器官的防作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人的情绪的影响。所以,歌唱者自身的情绪是否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到发声的效果。“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绪有喜、怒、哀、乐等方面,而歌唱者的情绪直接影响其发声、演唱,虽然有时发声状态正常,但如果演唱者情绪异常,也会影响到其歌唱的表现。因此,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影响和支配着歌唱者的演唱。情绪被分为对立的两端,即情绪的两极性。“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在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积极的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减力性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有的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既可以表现为增力性,也可以表现为减力性,其转化的条件是人能否认识到这种情绪的消极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调节。”歌唱是一个整体防调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防调。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或准确地范唱等方式去调动和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有在学生情绪好的时候,即积极的增力情绪在起作用的时候,各个发声器官才会都处于积极的开放状态,协作的肌肉群也会积极而容易调动,也更容易投入情感地去歌唱,正确的声音状态容易树立,发出的声音才会优美动听。
声乐教学是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声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各异,没有套固定的模式,但仍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此规律是通过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来指导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正确地贯彻声乐教学的原则,是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晓农.声乐分级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2]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33.
[3]伍堂棣,李件黍,吴福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