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早已从传统的职业行业走入了寻常百姓当中。有调查表明,在中老年这个层面,摄影是除了棋牌、游泳之外,参与人数最多的人群,并且从知识阶层不断扩大到普通劳动者这个层面上。在中国城市人气最旺的是各类摄影协会,比赛最频繁的是摄影比赛。就相机的人均占有率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市场。
是什么原因造成大众对摄影如此偏爱呢?剔除经济和社会因素,本文想就心理这个层面上予以分析。我们知道正常人的大部分行动都受心理支配的。笔者认为,大众摄影行为主要有三种心理:
好奇心理:这主要存在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他们对相机能把被摄体转为光学信号定格在胶片上,或是数字信息定型为影像甚感惊奇,在对成像原理通晓之后,他们更对大千世界充满着种种好奇。我们应该感谢好奇,这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许多摄影人不畏艰险、餐风露宿、跋山涉水发现一处又一处美景,并通过影像将这些美景公诸于众,在这种勤奋的跋涉中成就了一批风光摄影家;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许多摄影人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审视,他们或深入穷乡辟壤,对有些特殊风情的少数民族多次寻访,记录他们独有的习俗,或坚持对城市中某些层面的人群如农民工进行细腻的观察,记录他们的生存,或者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记录,在这种持续的观察与表现中,成就了一批纪实摄影家。在长期的观察与拍摄中,他们逐渐提升了自我,也实现了摄影最根本的功用-对即将消逝的事物进行忠实地记录。
功利心理:这是重要的利益驱动。在今天的时代,不要讳言利益。在诚实的付出之后,求得利益的回报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天经地义的常规。应当坦诚的说相当一部分人摄影是受名利心理支配的。摄影与其他行当相比,应当看做是一种谋生手段。对于初学者,摄影相比其他艺术入门比较容易。如今是读图时代,社会对图像的需求量之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普通商家为着商业目的,要搞宣传,要有广告。那么没有什么比摄影来往更快,正是这个原因,各种名目的影赛层出不穷,凡赛必设奖,投稿就有获奖的希望,因此才刺激了一些摄影人专注影赛。在奢侈的城市结婚离不开摄影,除了影楼之外,结婚现场少不得有人拍摄,既有气氛又有纪念价值。一场婚礼至少也可得到近百元的酬金。近年来,渐有国外图片商进入,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中国摄影家的资讯,高价收购图片,一些资质较高的摄影家用影像换取了价值不菲的收入。经过这些摄影家的讲学传道,使更多的摄影人坚信摄影有利可图。
宣泄心理:相当多的非职业摄影人是把摄影作为释压的方式,或者是通过摄影找寻一种快乐。这是大众摄影人中最大的 群体。这个群体中有官员、有干部、有企业高管或私企老板,也有退休的教师或其他高收入者。这一个层面的人群普遍有较大的工作压力,他们衣食无忧,平时难有闲暇,又不屑于跟随旅游团。他们有私家车、又有好的相机,一旦有了时间,相约几个知己便寻访山水,找寻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在旷野里他们可以大呼小叫,放浪形骸,把沉积的郁闷和沉重的心理压力统统释放。他们少有名利之心,不想靠摄影吃饭,也不想靠之出名,因为他们早已是所在领域里的名人了。但恰恰在这种无名利的心境下,反而会被艺术之神青昧,近年来有不少高官和大企业家成为摄影坛上的高手。
当然,众多人参与的摄影行为,绝不止以上三种心理所能涵盖。笔者只为叙述简便而将其归纳概括如此。以上三种心理也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其心理的形成也都出于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揭示它的目的在于从繁荣影像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使摄影人从不自觉的参与到有目的的表达。在原有的心理状态上有所升华。譬如说好奇心,在初始阶段是动力,但要长久保持,就需要选准方向,不断深入地研究。好奇是一种注意,这种注意是创造出好作品的根本所在。再比如利益驱动,先前讲了利益驱动不是坏事,但要调整好心态。凡事皆有度,若急功近利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再就是宣泄心理,这种把摄影作为寻乐的出发点本无可非议,但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属于一种非自觉的行为,当进入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变不自觉为自觉,这样才既能对自己负责也能担起对社会负责的担子,从而提升影像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