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莲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慢性盆腔炎患者50例,年龄24~50岁,均为已婚妇女,病程3个月~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小腹疼痛、坠胀,腰骶部疼痛,带下增多,常在劳累、性生活后和经期加剧。体征:子宫活动受限,一侧或双侧附件可触及索状增粗,压痛,或宫旁组织增厚,甚至有痛性包块。
治疗方法内服方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药用:丹参15g,赤芍15g,生薏仁30g,败酱草15g,鱼腥草15g,元胡10g,乌药10g,生白芍30g,甘草6g。1剂/日,水煎服。加减:气虚加党参15g,炒白术15g;寒湿凝滞加炒小茴香8g,桂枝8g;带下量多加车前子15g,椿根皮15g;腰骶痛甚加菟丝子15g,川续断10g;有包块者加三棱lOg,莪术10g或海藻15g,昆布15g。
外用药以灌肠、热敷为主。药用丹参30g,败酱草30g,三棱15g,莪术15g,鱼腥草30g,桃仁15g,香附15g,红藤30g。1剂/日。上药加水浓煎至150ml,过滤,药温37~40℃,睡前保留灌肠。灌肠前排空膀胱,排空大便,取侧卧位,臀部稍抬高,将一次性导尿管缓缓插入肛门15cm左右,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调节滴速,使药液能被肠黏膜充分吸收。同时用纱布包裹药渣热敷于小腹,利于药液的渗透,使炎症消散,包块软化。
连续1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月经期停用。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B超证实包块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B超显示包块缩小;③无效:治疗2个疗程以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结果
治疗时间2~5个疗程,痊愈2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2006年9月10日初诊。半年前人工流产后,时觉下腹隐痛、坠胀,伴带下增多。间断用抗生素、妇科千金片等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每因劳累、性生活后即下腹部、腰骶部疼痛,带下增多。现症下腹隐痛及腰骶痛反复发作,带下量多,色黄有味,口苦,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月经量多,有血块。末次月经2006年9月1日,孕4产2人流2。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式,阴道畅通,分泌物较多,宫颈糜烂Ⅱ度,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压痛,活动受限。双侧附件增厚,压痛。辨为瘀热互结,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按上述方法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查子宫及双侧附件无异常。
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腹痛、带下、癓瘕范畴,常因分娩或经期胞络空虚,或因上环、人流等手术消毒不严,外邪入侵,稽留冲任、胞宫;或因脏腑失调,湿热蕴于下焦,影响气血运行,以致冲任受损发为本病。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内服方中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败酱草、鱼腥草清热解毒,佐以薏仁增强利湿作用;元胡、乌药、生白芍、甘草理气活血,缓急止痛,对慢性盆腔炎有明显镇痛、消炎作用。外用灌肠加药渣热敷,改善了局部循环,使药物经直肠壁的渗透、吸收,直接作用于病灶,吸收快,血药浓度高,从而加速炎症吸收,松解粘连,消退增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