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009-06-08 08:51郝建民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和谐

郝建民

【摘 要】在教育改革急需深化、新课程蓬勃推进的今天,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迫切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有赖于家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更新观念 提高素质 和谐 师生关系

在教育改革急需深化、新课程蓬勃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望子成龙和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现实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生存和生活的巨大压力,导致了许多教师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些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而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社会风气的恶化,青少年学生的个性意识越来越强,民主思想越浓,纪律观念越来越淡漠,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师生关系恶化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内涵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像是太阳和地球,太阳以强大的吸引力使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并无私地奉献给地球无限的温暖和蓬勃的生机,没有太阳,地球就会失去生命和方向;地球是太阳的孩子,但在围绕太阳旋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并且时时刻刻都产生想摆脱太阳束缚的离心力,恰当的距离,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地球,太阳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太阳和地球之间,这种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平衡状态,就充分体现着一种和谐。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生态群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的相容相通,心灵的互悦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信互爱的、真挚真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人格的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师生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这一对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矛盾冲突的走向同样也大都由教师的行为所决定。对教师来讲,其实98%的矛盾冲突完全没有必要,是可以被消除的。起因多缘于教师过激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或行为,也有很多是因为教师错误的、无原则的处理方式。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关键有两个,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激励者、探究者、精神关怀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成长;二是如何正确地处理师生间的冲突,使矛盾得到智慧地化解。能否做好这两点一切都取决于教师。那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能力素质。

苏联一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在知识爆炸、信息猛增的今天,“一本书主义”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最后还要懂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我还要加上一句,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不幸。”因为,只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赢得学生的崇敬和信赖。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使这坚实的基础产生最大的作用,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1)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2)对各种影响具有教育加工的能力;(3)具有自我示范教育的能力;(4)教育预见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一个教师如果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他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更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

1.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教育,发掘学生潜能,

“补丁也可以锈成一朵花”,天才往往曾经是丑小鸭。

2.给学生一个适度的空间。就像放风筝,断了线不行,但如果你不敢放线,风筝不可能飞得很高。现在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比以前明显增强,要选择适合他们心理的管理模式,既然他们想成为自主管理的人,不妨尝试着给他们一个飞翔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的活动时间、空间。100次耳提面命的灌输也不如一次亲历亲为的体验。

3.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会说话的人,而是懂得倾听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互相倾听中通过沟通和了解建立起来的。倾听,就是用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跳动,更能体现理解和尊重;面对有些顽皮任性的学生,很多时候,倾听比说教更有学问,更有效果。

4.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它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学生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实践证明,当一个孩子长时间感觉不到老师、集体的关爱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意找事对抗、刺激老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教育的过程应该渗透智慧,寻求优化;对许多事情的处理,往往有比批评更好的途径,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恰当的方法。

5.家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家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无论对师生关系,还是对教学质量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学校教育也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努力开拓教育资源,使家长成为教育管理的得力助手。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和家长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最佳搭档,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积极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校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陶行知.教学合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猜你喜欢
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和谐
师德建设之我见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思考
提高素质与激发兴趣:21世纪教育应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