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还为暮山遮 帘卷几度理趣来

2009-06-08 08:51姚海婴
新作文·高中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本性越冬芦苇

姚海婴

文题导引

有位学生曾经很认真地问我,应该在哪里体现一篇文章的主旨?

于是,我顺着这位学生的问题思考,其实,“卒章显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训练不好会将这种办法演化成寓言式的“故事+感悟”;同时,将“志”变成了“寓意”。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呢?当我读到安徽作家陈所巨的《走近芦苇》一文,我心头一热,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有关“在哪里体现一篇文章的主旨”的范文吗?

时尚美女

走近芦苇

○陈所巨

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身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选自《品味书香》)

【阅读思考】

1.结合全文,谈谈对文题“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

2.作者走近芦苇得到了哪些人生感悟?

【参考理解】

1.“走近芦苇”不仅指滩上的那一片芦苇,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形所探究到的内在精神;走近更是思想、心灵的亲近与理解。

2.①感悟到环境力量强大,生存困窘,人生有许多无奈。

②认识到固守人的本性,要有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

③领悟到人类需固守本质与本性,才能不断传承和发展,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

余韵品读

议论穿插,“逐”章显志

——《走近芦苇》赏析

陈所巨是诗人,他以诗而名。他却是“以诗的表现观点来发挥,才会写好散文”的人。读他的散文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体悟和感受。

托物言志,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助于对外物的具体描写,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外物与内情融合一起,构成多姿多彩又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的一种写作手法。陈所巨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文章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芦苇,一是人,但写芦苇并不是目的,写人才是作者的本意。先将“芦苇”进行人格化、感情化的描绘,“丝丝割人”的料峭寒风中,芦苇“无法抵御”“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真的变得苍老了”,给人“褴褛,心酸的枯衰”感。然后巧妙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于是,芦苇可以“紧紧地守住生命之中最本质的东西”,于是“芦苇的生命”就成了人生,人也曾像芦苇一样经历过“寒冷”,但人还是“保住了本性与本质”——顽强的生命力和向善的人格操守。最后把希望寄托在来年的“早春”。这样,作者就完成了由芦苇到人的“羽化”。

议论穿插,“逐”章显志。倘若唯有对芦苇的描绘,再高明的作者也难以将芦苇与人“无缝”联结,托“芦苇”言“人”。这一切都得益于议论。在叙事抒情散文中,议论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画龙点睛、点明深化主旨。

先看作者是如何议论“芦苇”的。说芦苇“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作者顺势议论“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能做到的只是……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经这点化,芦苇俨然成了“临危不改气节的勇士”。面对寒冷,芦苇的心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作者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表达了对芦苇的钦佩之情。通过这些简洁的议论,芦苇内在的精神被恰到好处地点明,这为下文由“芦苇”及“人”打好了底子,于是水到渠成地转换到“人”。

但作者的议论并非就此打住,却是运用得更为老道。再看“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即便“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也能因“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越冬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至此我们明白作者给我们指出的路子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把希望寄托在来年的“早春”。

作者将“议论”作为铺垫的方式,在叙述描写中穿插议论,用议论分割行文,适时点化,可谓是“逐”章显志。

诗化语言,感人心弦。我们有理由相信富有诗意的散文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也有理由强调散文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散文的极致不是诗。但陈所巨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诗化特色,这是不言而喻的。

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以极其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芦苇的苍老、褴褛、枯衰和在风中摇曳,而无可奈何,让人顿生爱怜之意。但就是这些芦苇,给人以守住信念与信心的内核——坚守本真的坚毅。

正如陈所巨的《品茶与作文》中所说:“散文如茶,是品出来的,好散文就像好茶,能让你悦目赏心,并品出无穷的味。”《走近芦苇》就是这样的茶,这样的散文。■

猜你喜欢
本性越冬芦苇
石磨豆腐
萝卜萝卜快显形
水蛭越冬技术
老鼠和松鼠
千奇百怪的石头
起风了
芦苇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