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博,35岁,湖北荆门人。1997年和妻子张萍结婚时,为了让以后生活过得好点,俩人商量先不置办嫁妆,花11万买了汽车跑运输。哪知道运输市场整顿,李应博被罚过不少款,也求过不少情,最终还是把11万亏得干干净净。辛苦了3年,只混口饭吃。
随后,俩人不甘心又在农村老家搞起了养殖。但养殖周期长,规模小,想短时间内挣到钱不容易。孩子出生后,处处需要钱,于是,2002年,夫妻外出打工去了海南。
在海南打工没多久,李应博看到张萍的妹妹做手机批发,又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块钱做手机生意,想大干一场。批发的手机都是地下加工厂的非法的“黑手机”,没有生产许可证和入网许可证,价格很低,很受外来打工者的欢迎,前几个月钱倒是赚了不少,哪知道手机市场更新快,一二个月就会有不同款式的新手机上市,不到一年,李应博就再没钱进货了,旧手机堆了一屋,没人要。折腾一年后不但没挣到钱,还亏掉了借来的10万。
亏了钱,俩人没脸面回老家,怕家里人骂,也怕亲戚朋友来要钱,就寻思着在海南做点小生意。正巧以前有个批发手机的海南大学的大学生告诉李应博说,海南大学食堂的三楼有一排面积八九个平米的小门面,现在正对外出租。于是李应博花700元钱去租下一个门面,上重庆学习牛肉面制作技术,开起了一个小面馆。
由于人少,半年时间过去,仅仅能维持日常开支。这时有个手机客户汇来了7000元欠款,李应博便关了店,再次去重庆学习各类面条制作技术,决定回老家湖北荆门开店。
2006年,荆门的面馆开了起来。但由于选址不当,生意不太好,勉强坚持了一年,李应博想生意不温不火长期下去不是办法,便关了门另寻打算。多次的失败,让李应博从一心想快速挣钱的浮躁中冷静下来。分析对自己的几次创业,他感到还是从事餐饮的风险小,也比较稳定。两次开面馆虽然赢利少,但都没有亏本,如果做得更有特色,相信就会赚钱更多。
李应博下决心要在餐饮行业赚到钱。想起以前在海南吃过的安庆包子味道不错,李应博就想开家包子店。
2007年春节后,李应博让妻子张萍去安庆学习包子制作技术,又去天津一家包子加盟公司去学习技术。回家自己做着吃了以后,感觉没什么特色,太大众化,吸引不到顾客。为了这次让包子店一炮打响,张萍再次到河北、山西学习技术。在山西,通过朋友网上查找,找到了满汉全席的面点制作大师张素香的电话,张萍当即给张师傅通了电话,讲了自己多次学技术的经历,恳请张师傅能收她为徒。张素香被张萍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同意教她技术。2个月后,张萍取到真经,回到老家。
为了这次能万无一失,他们在家里先试做包子,综合各地包子制作方法,结合当地人的口味对包子进行多次改良,最后做出的包子皮薄馅多,鲜香诱人,家人朋友一吃赞不绝口。
2008年10月1日,以李应博、张萍名字为招牌的“萍博包子店”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做了50斤面粉的包子试销。9点钟,附近的居民陆续来吃早餐。锅里蒸得热气腾腾的包子,很远就闻到一股香味,一尝包子,面皮筋道绵软,内馅奇香无比,一口咬下去,满嘴生香,不但能吃到肉,还能吃到包里的汤。吃的人都说从没吃过这样好吃的包子。不到下午3点,50斤面的包子就卖完了,收入700多元。前三天,李应博免费送豆浆、稀饭,不论买多买少都送,包子店一时被挤得水泄不通。
李应博的包子店开在荆门小学附近,20平方米的门面,每月租金2000元(当时门面不好找,只好从别人手里转,费用高)。来这里吃包子的大都是送孩子的家长和附近和居民,小学生不准早上在外吃东西,早饭都是交了钱在学校吃,这让李应博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客源。尽管如此,李应博包子店的生意还是一天比一天好,他特意增加的小馒头,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李应博一般卖肉包和素包子两种,他的包子比一般店的包子大,人家卖1元钱3个,他卖6毛钱1个,荤素都一样。小馒头1块钱5个。他用的是最好的面,肉馅也是用的13元/斤的猪臀肉,每个包子保证有25克的肉,少量的葱,再加上用特殊方法炒料,馅鲜味美。自然会让顾客留连忘返。
第一个月,李应博每天平均能做80斤面粉的包子和小馒头。一斤面粉能做20个包子,一天除10斤面的小馒头,要做1400个包子,收入860元;小馒头1斤面能赚10元,10斤赚100元;豆浆1元钱一杯,稀饭5毛钱一碗,总收入1000元。除去成本后,每天净赚300多元。仅第一个月,李应博就赚了10000多元。
生意好了,忙不过来,李应博请了6个工人,早上6点多就开始做包子,人多时忙得饭也顾不上吃。上午9点到10点、下午3点到6点是高峰期,面全做完卖完就收摊。第二个月平均每天面粉用量上升到120斤,第三、四个月平均每天100斤。尽管年前猪肉、面粉都涨价,但李应博还是一直坚持用最好的肉,最好的面粉,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从10月份到春节,李应博已赚了5万元。
目前,李应博打算再开一家分店,让妻子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