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9-06-08 03:00刘灿银
成才之路 2009年32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习兴趣培养

刘灿银

摘要: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生物教学迎来了春天。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创新,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注意力和兴趣,为培养和健全学生必备的生物素质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因为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 注重培养师生情感

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且能保持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设想,当一名学生害怕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就会无精打采,他们的情绪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当一位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们顿时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平时要经常找同学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特别是要向学生谈谈自己在中学时代学习生物的感受,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挫折,这些困难挫折又是如何得到解决,让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人,愿意同你交朋友,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愿意对你诉说寻求解决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这时绝不可火上浇油,在全班同学面前指责、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他,而应出于崇高的师德作出让步,缓和师生关系,对个别同学的对立情绪暂且作冷处理,待这个同学冷静下来再个别交换意见。这种“退一进二”做法既顾全了学生的“面子”,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学生因感激你而喜欢你所任的科目,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还要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偏差或行为偏差的学生更应倾注无限的爱。平时学生有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使这些学生愿意与你讲真心话、实话,同时使这些同学因“亲其师”而喜欢你任教的生物学科。

二、 把生物课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分析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我没有着急进行内容讲授,而是先提出两个问题:“早晨锻炼好还是晚上锻炼好?”“为什么卧室里不应该养很多花?”问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于是一节枯燥的知识性极强的课就在学生急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很快度过,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学到了知识,老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再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在我国的中山医院,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又如在讲到细胞的癌变的时候,我给出了学生很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致癌因素。如吃泡菜、吃麻辣烫、吃烧烤等,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平时急于下课的同学居然到了时间还要求我再讲一些。生物课中能够联系日常生活的知识还很多,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而且更多的还有待我们共同去发掘。

三、 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有许多新奇、有趣的实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恰当利用这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得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1)加强演示实验。目前,中学生物学实验往往都是学生集中在实验室中完成指定的实验,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事实上,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各有不同,有时会出现在规定时间内,大多数学生已完成实验,而另有一部分学生还未能完成的情况。因此,可以将一些简单经典的实验放在讲新课的时候由老师来完成。例如,在讲《必修3》内环境中血浆和血清区别时可补充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是什么呢?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2)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多动手,教师就需要设法搜集足够多的动手素材和实验器材,创造条件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平时注意勤收集动植物材料,如树叶、果实,捕捉一些昆虫等,这些不起眼的材料等到学生需要动手做实验时就大有用场了。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有利于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张扬,同时有利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靖江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学习兴趣培养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