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间歌舞艺术

2009-06-08 08:03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羌族

杨 婧

摘要:羌族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羌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其悠久的历史和民间文学是由口头传承而来的,因此音乐成了羌族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就羌族民间歌舞艺术做了一些收集整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羌族;羌族音乐;羌族民歌;羌族民间舞蹈

羌族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他们除了有自己的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审美观、衣食住行等习俗外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宝库。羌族自称“日玛”、“日表”。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所以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族现大多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北川县。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凤仪、土门,汶川县的威州、绵池,理县的通化、薛城地区;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沙坝、赤不苏,松潘县的镇江、热务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乃至相邻村寨间语音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之说。公路沿线和接近汉、藏区羌民,一般都懂汉语或藏语。羌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其悠久的历史和民间文学是由口耳相传而来的,因此音乐成了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羌族地区,人们盛行万物有灵,羌族崇敬的神灵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这些崇拜就在祭祀活动中通过歌舞形势来表现。下面,我就羌族民间歌舞艺术做了一些收集整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羌族人善于用歌声和舞蹈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愿望。对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均能即兴成歌。羌族民歌旋律优美、清新质朴,可分为: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多声部民歌等。

一、羌族民歌

1、山歌。山歌主要是在山野田间或是游走放牧时演唱。羌族人说:“不唱山歌不高兴,唱起山歌好宽心”;“不唱山歌不开怀,千声万声唱起来。”羌族山歌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轮唱、齐唱等。调式以五声调式的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结构简单,多为二至五句的单乐段。它的音乐特点不太一样,有的旋律起伏自由跌宕,节拍节奏自由灵活,有的旋律婉转优美,节拍节奏规整,抒情色彩较浓厚。自由节奏的山歌高亢嘹亮,延长音用的较多。节奏较规整的山歌音域不宽,延长音也用的较少,旋律进行平稳,情感刻画细腻。“那吉那那”,羌族有人称为“歌头”,也有人解释为“山歌”,是在羌族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抒情山歌,它曲调优美,节奏自由。如:

2、情歌。羌族人称情歌为“柔西”或是“苕西”,经常会有羌族小伙子说:一曲柔西飞出了心窝窝。它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媒介,他数量繁多,感情表达质朴,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在婚礼庆典、庄家丰收、砍柴、打青稞等日子,青年男女喜欢自由组合以对情歌的方式交友择偶。羌族情歌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比喻,通常把对爱情的向往描写的绘声绘色。比如:贤妹担水扁担长,双手捧着桶脊梁,屋内还有半缸水,假装担水望情郎。这几句歌词深刻描绘了恋爱中的男女缠绵、依恋之情。还有一些羌族男孩唱的情歌很幽默,比如:太阳出来照山林,阿妹和我并马行;来世变成桃花马哟,托着阿妹到天津。荞麦开花火烧天,郎骑白马上羌山;若能抓住马儿尾,拖死磨死也心甘。

3、酒歌。“xissemcua”意为:唱酒歌。羌族人民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喝咂酒,素有“无酒不起歌,有酒歌儿多”的说法。咂酒是一种用青稞、玉米、小麦等为原料酿造而成的饮品。这种酒比普通的白酒温和,营养丰富,备受羌族人喜爱。在羌族大型的活动中饮用咂酒还要举行“开坛仪式”。在众人饮用咂酒时,羌族人喜欢边饮边歌,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要唱敬酒歌,羌族敬酒歌汉语音译为“西亚拉沙”,有双人对唱的,也有排排坐轮流唱的,歌词内容很广泛,有歌颂祖先的,歌颂英雄的,还有歌颂爱情的,在不同的场合内容也不一样,祭祀时有“祭祀歌”,婚礼有“婚礼歌”,丧事有“丧事歌”等。

4、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的羌族聚居地,那里由于交通不发达,所以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羌族民歌一般多采用二声部演唱,领唱声部称为“ha yi”,合唱部分称为“kure”。演唱形式有男声重唱、女声重唱、合唱、对唱等。领唱承担着演唱高音的重任,所以要求领唱者声音要特别好。

羌族男女青年在春暖花开之际喜欢到山坡上游玩,当地人称之为“坐草坡”,那时候男女青年会比赛唱很多的情歌,其中有一首女声 重唱是这样的:

二、羌族民间舞蹈

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律独特,每一组动作都以“甩肩”和“顶胯”而展开。“顶胯”在羌族舞蹈中分为:前顶胯、旁顶胯、柔顶胯,旋转顶胯等形式。民间舞蹈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莎朗。“莎朗”是古老的羌族自娱型舞蹈,也称为锅庄,有唱起来跳起来的意思。相传,古羌人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开始,妇女们有三天时间挨家挨户唱歌跳舞,上门传授本民族古老的莎朗舞蹈。其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女围着篝火或是厂坝边唱边舞。它分为“喜事莎朗”和“丧事莎朗”两种。

“丧事莎朗”是举行丧事时在死者家里或是坟场跳的舞蹈。通常使用“徵”调式,它音调低沉、节奏缓慢,正好与悲痛的场景融为一体。“喜事莎朗”正好相反,节奏活泼跳跃,转调自然,旋律流畅,歌词比较固定,带有大量的衬词,比如:“哟、嚯、呀、耶……”等。乐曲的旋律进程起伏不大,以大二度、小三度的级进音程为主。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结合也非常完美。在舞蹈开始前,先男后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变快,在一支舞蹈结束之前,先由男队叫声“呀喂”,再由女队叫声“哟喂”然后结束,之后再继续新的舞曲和步伐。

2、哟粗布。羌族人说“哟粗布”是向天神菩萨祈祷的意思。它是以祭祀为主的歌伴舞,无固定的表演程序,在隆重的丧葬仪式和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它的音乐沉稳,速度缓慢,节奏均匀。舞蹈动作也很自然,上身向前,膝盖微屈,右脚起步时重心在右脚上。代表性音乐作品有:《姜得儿里学》、《余奎余奎》、《娃西切玛》等。

3、哈日。“哈日”羌语意为:我们要进行练兵演习。此舞属于出战前誓师的舞蹈。在古代,羌族是一个好战的民族,由于频繁发生战争,跳这种舞有鼓舞士气统一意志的作用。舞蹈在领舞的率领下先列单行,发出吼叫声,晃动手上的兵器,走出各种队形,羌族人称“走花”。舞蹈至高潮时羌人举枪鸣放,欢呼声与枪声交织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

4、铠甲舞。“克西格西”又称铠甲舞,即羌族男人身披牛皮甲,头戴盔帽,手持长刀为古代战死的羌族英雄举行大葬时进行的一种祭祀中的礼仪性舞蹈。袁宏《后汉记》卷九中记载“其为兵,长于山谷,短于平地。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病中谓之劣,又以为不祥。”铠甲舞即源于此俗。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咂酒坛放在举行活动的麦场中央。一切准备就绪后,负责仪式的“巫师”手拿木勺,向人们讲了一大段开坛词,结束后武士们身披牛皮铠甲,头戴鬃毛头盔,舞蹈时,围着圆圈,唱着哀歌,以吼叫的方式开始起舞,结束时,舞者抖动双臂,双手上举,显示出武士的英雄豪气。大葬时的吼叫声、铠甲的抖动声、长刀的“咔咔”声组合在一起显得舞蹈特别肃穆、威武、豪气。

吼叫声:哦呵哦呵哦呵

盔甲声:咣哐哦呵哦呵

长刀声:咔咔咔咔咔咔

脚步声:x xx xx x

羌族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羌族人民不仅以勤劳著称,而且以能歌善舞文明,悠久的历史与较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文化中保留了不少原始古朴的东西,千百年来,历经沧桑,羌族的文明依稀可见,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后人去整理,希望羌族的文化得到保护,羌族的文明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 陈蜀玉 主编.《羌族文化》 .

[2] 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编.《羌族民间歌曲选》.

[3] 朱自强,高占祥等.《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艺术卷》 .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难点及对策研究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浅析羌族祭祀舞蹈的巫术文化
试论羌族萨朗舞的传承与发展
羌区幼儿园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策略
探讨羌族夬儒节服饰文化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