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芬芬
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诗人。《哈姆雷特》是其四大悲剧中最早完成的作品。在这部以复仇为主题的剧作中,莎士比亚处理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是过于道德完美因而出现优柔寡断犹疑不决,从而导致其得死亡。在这部剧作中,与哈姆雷特面对面过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烘托了哈姆雷特这个中心人物。莎士比亚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和环境的矛盾,从而促使了主人公的覆灭。
关键词:复仇;延宕;犹疑不决;悲剧
STUDY ON ONE OF SHAKEAPEARES TRAGEDIES--HAMLET
Abstrac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theater poet in Britain. Hamle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works of the four tragedies. In this drama whose theme is revenge, the defects in character of Hamlet handled by Shakespeare is hesitation, which caused his death finally. The source of Shakespeares tragedies lies in the leading characters defects in character, the behaviors and the distraction of environment, thus caused the ruin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s.
Key Words: Revenge; Procrastinate; Hesitate; Tragedy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而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诗人莎士比亚便是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走向瓦解,新兴资产阶级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位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以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思想在英国乃至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莎士比亚所有剧作中,《哈姆雷特》被公认是最杰出的。哈姆雷特是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的艺术典型。哈姆雷特的形象,对后世300多年来欧洲作家塑造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人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姆雷特》剧题材取自于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古老传说。哈姆雷特回国便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而他也疑惑父亲的死,母亲快速改嫁给叔叔,叔叔承继统治大权的过程。他为此郁闷不乐,然后遇见了父亲的鬼魂,父亲告诉他他面临的邪恶有多大。哈姆雷特于是知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面对已死父亲交代给他的复仇责任,知道不是父亲冤屈这么简单,身为王子,复仇计划还表示着不让邪恶势力统治丹麦的正义使命,他也明白邪恶势力是如此之大,他必须先装疯卖傻。
这么险恶的环境,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动能力上犹疑不决。“唉。我真是个蠢材,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却只会空言发牢骚,以为这就是了不得的复仇……”话才说完,他却开始转而自我批判质疑了,“万一我看到的幽灵只是魔鬼的化身,籍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看准我的柔弱和忧郁,向我作祟,引我进入沉沦……”另一次,他陈述自己的心情“是默默忍受毒箭高贵?还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难高贵?”他徘徊于行动边锋,迟迟不做决定。“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伟大的行动在这种考虑下也会知难而退……”哈姆雷特衷心希望自己的复仇行动时能满足高贵,道德的要求,经得起死后的审判。这便有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他看到克劳迪斯在祈祷时为什么不立刻下手呢?哈姆雷特在此时放过克劳迪斯是因为他的宗教信仰。他并非不想杀死克劳迪斯,而是因为克劳迪斯在祈祷,而如果此时杀死他则是将“这个恶汉送入天堂”, 哈姆雷特要追求的是不仅从肉体上消灭克劳迪斯,而且从精神上消灭他,这是一种更残酷的复仇。哈姆雷特误杀波乐纽斯也可以证明哈姆雷特不是延宕的王子,他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他的态度是积极,这一点也可以从他的几次自我谴责中得到证明。既然哈姆雷特不是延宕的王子,那造成他在复仇的过程中,犹豫,迟疑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因素:
1. 宗教信仰
哈姆雷特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这一点是勿容质疑的。按照中世纪教会的标准,完美的人应该具备“七德”:信仰、希望、神爱、正义、勇敢、自制、审慎。事实上,哈姆雷特在很大程度上同这些道德标准是很吻合的。哈姆雷特是只在上帝允许的范围内立身行事的。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他动摇了我的意志,使我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这样,良心实在把我们都变成胆小鬼了,决断光彩,被审慎的思虑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思考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按照神学教义。只有纯洁无罪的信徒,死后方可升天。而犯有这样那样罪孽的人死后将进入地狱,继续受难受罪。哈姆雷特要将复仇的思想变成行动,就必须杀人流血。这样的“残暴”罪与基督“爱人如己”的宽容精神背道而驰,即使在但丁那里,也免不了要被打入第七层地狱。为此哈姆雷特忧郁、踌躇、迟疑,他宁愿忍受目前的苦难,也不愿在死后的神秘王国里受煎熬。他最担心的是天国是否会接受他有罪的良心。因此他时刻记着祷告、忏悔,乞求赦罪。
2. 性格因素
哈姆雷特是个聪明、勇敢、善良又严于律己的王子。由于家庭的变故使哈姆雷特变得忧郁、苦闷。从接受心理上来说,他一下子很难接受这么多突然变故。难以有清晰的头脑、思路来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严于律己的王子,他不会轻易相信一位未知鬼魂的话(虽然从鬼魂的打扮上来看,很像他极力崇拜的神勇的父亲)。再次,他身上的矛盾冲突是其犹豫、迟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既有对纯洁友谊的怀疑,也有对真挚爱情的怀疑;既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有良心与信仰间的冲突,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从哈姆雷特那段有名的赞美人类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曾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封建王子,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着理想和希望。由于一系列的变故使他变得忧郁、苦闷,变得对人世充满了厌恶之情,甚至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如果哈姆雷特在私下里结果了克劳狄斯的性命。虽然无愧于教徒的良心,又完成了其父交给他的复仇大业,但是这种做法是与封建宗法宗教观念相冲突的,这些冲突、矛盾困扰着他,所以他在行动上难免有犹豫、迟疑的表现。这些都反映了一位快乐王子的性格、理想在现实社会中被怎样地扭曲了。只要我们将雷欧提斯的复仇和哈姆雷特的复仇作一下简单的比较,我们一定能对哈姆雷特的犹豫、迟疑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3. 社会因素
哈姆雷特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极其崇尚荣誉的社会。要知道中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文学式样——骑士文学是非常流行的。它对整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处在封建社会的莎士比亚不会不受到它的影响。事实上在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中honor(荣誉、名誉)一词的使用频率是相当可观的。要知道荣誉可是中世纪骑士风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被视为“金科玉律”的东西。“荣誉要求什么或禁止什么,这句话只是说:主体把自己的整个主体性(人格)都纳入这个要求或禁令里……只能听从这个要求或禁令,此外一切都不听从。”②当时整个社会对荣誉是非常看重的,哈姆雷特本人也是极力崇尚荣誉的。在第一次独白里,哈姆雷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不仅由于自杀违背宗教戒律,也因为轻率地死有损荣誉。第一幕第四场他对霍拉旭倾诉了玷污荣誉的无限忧虑,此外哈姆雷特临死时的“托孤”,“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等,都证明哈姆雷特是极其看重荣誉的。所以,哈姆雷特是极不愿做有损自己荣誉的事情的。故哈姆雷特不会私下里结果克劳狄斯,不会使自己背上叛逆者、弑君这一罪名的。此外,哈姆雷特复仇对象的特殊性,也是其复仇行动不能尽快进行的一个原因。克劳狄斯是一位手握生杀大权的国王,在他的周围已经围绕了一大批的走狗、帮凶,再加上克劳狄斯从一开始就对哈姆雷特怀有戒心,所以哈姆雷特不得不装疯卖傻处处小心。
在这部剧作中哈姆雷特最明显的性格特征是忧郁。而他的忧郁之源在于他的理想破灭。.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忧郁 ---- 贯穿剧目的始终。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因而,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作为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它被誉为是“地位最重要,内容最丰富”的一部作品。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而围绕在哈姆雷特周围的人,他们的性格和形象,都在直接或间接地烘托着哈姆雷特这一中心人物。
参考文献:
[1]周轶.莎士比亚画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5.
[2]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5-39.
[3]卞之琳.哈姆雷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6-92.
[4]霍光刊.试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与性格特征.燕山大学学报,2003,(4)28-30.
[5]胡志毅.莎士比亚评论汇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6]何其莘.英国戏剧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