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与欣赏

2009-06-08 08:03杨有华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阿房宫赋正确理解传情

杨有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教材改革也愈来愈贴近生活。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加大了阅读量,旨在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使之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熏陶。阅读与欣赏从不可分,阅读是欣赏的准备,欣赏是阅读的基础上的提高。同学们如果这两阶段的任务完成得好,课改的目的就达到了,书也就没有白读。

阅读毕竟是第一步的。要求阅读的,首先是博、深、系统。博,是内容丰富的泛读,即要求学生将文章从头到尾认真地阅读一遍,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了解文章的内容,识辨文体,初步理清作品的思路,感知文章的基调。在泛读基础上才能选择精读的作品。深,便是对作品的精读,精彩的段落要背诵下来,能做些卡片,分析文章中最关键而又含义深刻的段与全文的关系。在文中占的地位,抓住关键词、中心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系统的读便于留下一个较完整清晰的印象。有时还需要对比着读,这样既可以提出问题,又可以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觉得它好,但怎么个好法呢?要是读汉赋中的《七发》,六朝赋中的《别赋》和初唐的《滕王阁序》,就看得出《阿房宫赋》的清新别致,不拘格式的特点和关心国事,含蓄讽刺的长处了。

欣赏是较复杂的审美活动,这里只谈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它包括鉴赏作者博大精深的高尚情操和传情表意的艺术手法两大方面。欣赏是评论的基础;理解、分析、判断是欣赏的任务。对欣赏的要求,首先是正确理解作品。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只是对一部《红楼梦》,便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密事……”。而欣赏艺术的手法的关键在于品味、咀嚼,欣赏作者确切的传情表意。认真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态度。人们可以从各方面去看一部作品,但至少要有正确的理解才称得上欣赏。

那么怎样才算得上正确理解?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呢?笔者认为:正确理解作品首先要客观,即避免有意无意地歪曲或作片面的理解。要做到这几点;(1)要有正确的观点指导,不要抱定成见去搜罗论据。象《红楼梦》的索隐派们便犯了这个错误。 (2)要尽量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人文的、历史的、地里的……,知识越广泛,联想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入,也就能触类旁通。比如倘若不知道任何历史背景去读《安娜。卡列尼娜》,那只能看出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结合历史背景,结合认识体验去看,才能体会出其中深刻的悲剧意味。(3)要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比如晏殊有一幅对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幅对联他用过两次,用在词里面很深情清丽,工巧和谐;而用在诗里却显得软弱无力。这个对比是怎样产生的呢?感觉文学作品优美动人,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深思考、分析、判断,才能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获得从阅读到欣赏的升华。

另外一方面也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由于年龄、知识、生活经验的限制,同学们通常难以辨别这种反映是正确的还是歪曲的,是深刻还是肤浅,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又要坚信随着自己知识的增多,阅历的增长,辨别欣赏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阅读要与欣赏、研究相联系。欣赏要有科学的态度为指导,要有各方面的修养为基础。学会欣赏也能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观点,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美的熏陶。

猜你喜欢
阿房宫赋正确理解传情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鸡蛋益人又传情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