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爱国
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一个班的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主要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我们常见到,即使一个很乱的班,经过班主任的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扭转;即使是一个很好的班,如果班主任没有尽到责任,教育方法不当,也可以变成一个乱班。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如何,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恰当,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以及是否能够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如此重大,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总负责人,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便多。班主任以身作则既言传又身教,本身就是主要教育内容。平时工作少说教、多动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教室脏了,拿起笤帚打扫;地上有纸屑弯腰捡起来,没擦黑板,亲自擦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的事会在学生心里产生一个触动,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陶冶。学生照着样子,就会缩短由知变行的转化过程。在这个具体形象的榜样的影响和指导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便会越来越好。
二、要有一颗爱心,真正热爱学生
作为一个班主任,对学生“严”是必要的,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如果只有“严”没有“爱”,学生就会因怕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也许一辈子记恨你,也就达不到教育效果。因此在“严”的背后也应该有慈母般的“爱”,当他们生活和思想上有困难或问题时,主动地给以帮助,使学生感到极大温暖,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生活中的问题向你倾吐。你也就容易抓住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热爱和尊重,树立自己的威信,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
三、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基础。班主任工作就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的。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以及学习生活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就是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和集体。只有把了解学生个人同了解学生集体结合起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真正驾驭班级,做到游刃有余。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思想品质、学生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才能特长、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了解学生集体就是要了解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情况,研究班集体的发展情况,各类学生的比例以及干部状况、传统作风及主要特点和不良倾向。
四、明确奋斗目标,培养集体荣誉感
一个班级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纪律、卫生、学习诸方面提出要求,各项工作走在全校前列,争当先进班级,使学生朝着制定的目标去奋斗。共同目标的实现需要班集体的共同努力,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是凝结剂,它把全班学生凝结在一起,以为班集体做贡献为荣。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五、做好家访工作,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后进生在班集体中人数虽少,能量却很大,对这些学生应十分重视。首先要尊重他们,热情的关心他们,切不可冷淡、轻视或歧视,要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所闪现的火花,抓住时机热情地去鼓励;使他们也同其他学生一样,充分享受班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要经常适时家访,及时反馈信息,使学校和家庭互相沟通,逐步使后进生失去的自尊、信心得以恢复,班主任可以树立典型,鼓舞其他后进生的信心,从而实现后进生的全面转变。
六、正确处理班级问题,做班级的领路人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集体,班内事情或大或小,几乎每天都有,班主任正确处理好班内事情,为学生排忧解难,不仅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抛砖引玉。特别是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要控制情感,沉着冷静,要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真相;不能武断地下结论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及时地教育、帮助他们,为其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做学生的指路明灯,当好班级的领路人。
七、认真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自身素质是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教育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推动社会前进的崇高事业。育人还要用人格品质影响。当教师工资并不高,不能和付出的代价等值,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目的局限在物质利益的狭小范围内,要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激励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有这样高尚的师德情操,对教育对象会产生极大的熏陶作用,这种人格力量会使学生敬重和信任,会成为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如果班主任老师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就会赢得全班学生的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