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2009-06-07 08:29
新课程·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中学语文素质

雷 剑

一、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这不仅指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1.中学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而语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属于科学文化素质。但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还能反映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和思维能力等。可见,语文素质是人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

2.中学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语文这种工具和煤介是其他任何工具、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学生对语言工具掌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接受各种教育的效果。而语言这个工具的拿握,主要依赖于语文教学。

3.中学语文教学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正是语文教学在人们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其他学科只能选跟该学科有关的内容,而语文教学的内容却可以无所不包。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微型小百科全书。当然,我们学习这些作品,主要目的是借助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将理解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利于达到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素质的目的。

4.中学语文教学要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们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训练思维的过程。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的结果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和他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真正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统一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课程资源先天不足。语文课程资源包罗万象,大自然、社会人生、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无一不是语文教学的素材,可以说,语文“课堂”没有边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农村中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应有的语文课程资源。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上,学生长期处在比较贫乏的家庭生活中,不够规范的交际语言的环境中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语文能力。面对先天不足的课程资源的现实,农村语文教学采取的补救措施远远不够。

2.教学模式和理念的落后。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影响较深: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基本上仍采取逐段逐句读读讲讲“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学习的,很少主动去思考,去探索,这就很容易养成墨守成规的思维习惯和保守性格。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考试,某些教师索性根据考试命题的特点搞分解性教学。实际上,这是以教师的应试能力代替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不能说是语文能力。这反映出语文教学人才的匡乏。

3.基本语文技能的缺失。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偏离方向,放弃了听、说、读、写的学习训练,造成学生基本技能的缺失。在学生中不能以正确的笔顺书写常用字,不能准确地使用书信等应用文书,甚至连请假条也写不好;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随处可见,且夹杂一些网络语言。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就是其严重后果。这充分暴露了农村语文教学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现实。

4.使用教材滞后。教材是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着眼于未来,其教材应与其一致,而现行教材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具体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政治的训导,而忽视学生的兴趣与文学的熏陶。具体表现为:现行教材对知识的阐述。不大考虑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只是将语文知识的静态体系“搬”到语文课程的动态活动中。使语文教学过程只能是对知识的宣讲,对名词术语的解释,而漠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忽视语文能力的实践,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低下。选文重政治标准轻文学标准。政治性很强的文章代替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知;由于过于强调政治内容,淡化或者缺少了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等内容,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不相符的。

5.课外活动和阅读近乎空白。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依托实践活动这个载体,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也是这样。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几乎没有课外活动(应付上级检查除外),这怎能提高语文能力。

三、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教育。农村中学语文教材沿用的是全国统编的人教版的教材,仍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教材中应增加《四书》、《五经》等经典诵读的内容,加强学生人文修养,这对培养学生高雅的举止沉稳的性格是大有裨益的。而改革的目的就是把我们老祖宗优秀的文化精髓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

2.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知行合一”是知识真正的价值体现,是求知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资源和实践机遇遍布世界。“纸上得来终究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亲证融入了人生经验的知识,才能巩固深化书本理论,真正转“知”成“识”,变成与学生生命水乳交融的一部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多快好省地获取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境界。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要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仅要对现有语文教材作改动,还要和改革语文考试制度相挂钩。增加古诗词在课文中的比例,开设写字课,增加语文活动课在语文课中的比例。语文考试的模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要淡化考试的功能。例如可以增加作文在考卷中的比重,设听力、说话等多种形对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进行考核。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不再是考试的需要,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3.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语言是科学,更是艺术语文教师尤应掌握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包含以动情的语言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畅想,以调侃的语调激发出学生幽思,以机警的言辞廓清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迷惑,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体味出语言的奥妙、情趣。要让学生能说,老师先要能说。一次透彻而精湛的语文讲解,一次到位而新颖评论,总会给课堂留下精彩的一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启迪。老师不仅要说,而且要多说,要把古今中外的、现实的、虚的、文本的、感悟的说给学生听……久而久之,就能强烈地感染学生的说欲,当学生说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时,我们的语文课就达到目的了。尤其在农村,当我们感缺乏多媒体、图书室的同时,不妨在说的基础上多下工夫,言艺术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更显重要。

4.改良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整体看,偏远山区与城区,其教师素质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直接导致农村教学改革的滞后,因此改良教师素质,刻不容缓。然而,教师素质的现状,是历史形成的,并且与城乡二元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短期内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难度较大。但是,不进则退,农村教育别无选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是唯一的出路。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中学语文素质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