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good”和“给予希望”

2009-06-07 10:54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定式名次分数

刘长兴

十年前,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经历的一件小事,仍然令我不时回味,因为它使一种几乎固化了的思维定式受到了无形的冲击。

当时,大家一起参观一所小学,校长引领大家进入教室听二年级的课。课堂十分活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场面,谁看了都会觉得特别“抢眼”。听完了课,有人提出还想看看学生的作业。外国教师随口叫来几个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本交给我们。大家接过来一边翻看一边听外国教师介绍:“作业都是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自己编印的,每周只有一页,每页都包括几个学科,如语言(也就是英语)、数学、科学、美术等。另外,还有些智力测验的题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锻炼思维。答案可以直接写在题目下边……”此时,一个奇怪的现象让大家产生了共同的疑问:不管学生答得如何,写得怎样,教师的“批语”一律是“good”!看到这里,有人“憋”不住问道:“怎么不分好坏,全是good?”尽管此举有失风度,但这位外国教师不以为意,她笑着告诉大家:“全是good有什么不好呢?难道孩子不需要希望吗?”这两句更像是反问的回答,同样让我们充满了疑问。此时,校长补充了一句:“当然,作业上那些小的错误,教师也会及时指导孩子改过来的。”这句话为我们之间针锋相对的“疑问”打了个极好的“圆场”。

是啊,“希望”是人的基本需求。世界上又有谁不需要得到“希望”呢?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一些教师总是显得那么“吝啬”。他们期待学生达到“完美”,所以要求学生追求“完美”。在他们看来,只有 “完美”才能获得“good”的评价。多少年来,这种评价理念一直影响甚至干扰着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以致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正是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人们被诱导得“斤斤计较”了。先是看重“分数”, 由考试一直扩大到练习乃至作业,几乎都要给个分数。后是看重“名次”,由学生一直延伸到教师乃至学校,几乎都要排出名次。目的就是一个——拉开档次。有人把它概括为“甄选”,这既是一种理论表述,又是一个确切概念。于是,为了便于“甄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多了起来。你要求等级评价,他就来个先评分、后划等;你规定不能排名,他就会明禁止、暗操作。反正就是让你无话可说、无可奈何。特别是面对“分数相差不多,名次拉开老远”的结局,人们深感可惜之余,更多的是扼腕感慨。这种情况往往是年级越低越常见。于是,为了分数、名次,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和家长,非要孩子拿下“双百”不可,而且这似乎已经成了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目标。其实,即便如此也难说收获了“完美”,中考、高考还在后面等着。更何况人生道路那么漫长,谁也没法预测未来的事。就是被媒体炒作的“高考状元”又如何呢?同是一个人,媒体炒过他的“成功”,也炒过他的“失败”。这种怪事还少吗?可话又说回来,绝对的、永恒的“完美”,怎么可能永远落在一个人头上?

还是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人们被诱导得难分主次轻重了。本来,无论是“分数”还是“名次”,大家都是为少数人“忙活”。说得“绝对”一点儿,实际是在为一个人“忙活”。因为只要是为了甄选,能够得到“完美”或者“准完美”的,肯定不会是多数。年级越高,能够享有“完美”的人就越少。最后,最为“完美”的大概也只能剩下一个人,却还是圈定在有限范围之内的一个人。即便如此,他本人也未必认为自己真正“完美”。然而,此时“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学生,饱尝的是冷遇和失落。尽管大家都知道已经付出了牺牲多数且难保少数的代价,但还在为分数“忙活”,为名次“忙活”。不要说“全面发展”,就是“面向全体”也没有落实。

最近几年,“把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已经和教育紧紧地挂上了钩。应该说,这是国家发展战略对教育改革的一个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要求。不久前,又见到“把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的提法。可能这是正在酝酿中的重要理论。人们经过这些年的市场经济,已经粗略了解甚至切身感受到“资本”与“资源”相比,的确是厉害多了。如果前一个“转化”是教育的目标,那么后一个“转化”则是目标的更高指向。但是,无论哪一个“转化”,教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是不能小视、更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因为对于社会来说,把学生分出高低上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特别是从小就能看到希望。只有这样,众多人口的“转化”才能真正收到成效、获得成功。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推进“转化”的过程中,调整评价的基本思路,改革评价的操作方法,真正由过分重视“甄选”转向积极给予“希望”。

谁都知道,看不到“希望”的人不可能会有自信,更不可能发挥潜能,凡事概莫能外。这就是要给予学生“希望”的根本动因。同样,“甄选”又是非常现实、无法回避的。先别说招工、招干,就是中考、高考,哪个不是“甄选”? 因此,谁也不敢说评价就不能利用“甄选”功能,毕竟社会还需要它来体现公平。尤其是在优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更不能没有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的症结在于,由于一些学校过分看重“甄选”,那里的“甄选”已经“异化”出来一个随意提前和无度滥用的失控局面。面对大量原本无须“甄选”的考试和测验(包括平时的、期末的)、练习和作业,那些分数较低、名次靠后、总是沉浸在“屡战屡败”苦恼之中的学生,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他们连自信都找不到的时候,哪里还知道自己有没有学习的潜能,心里剩下的恐怕只有对学习、对未来的失望了。到真该迎接“甄选”、需要“上阵”的时候,他们肯定是缺乏自信,更难发挥潜能,至于最后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大家在困扰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思考,也没有停止探索。特别是那些生源不理想、基础较薄弱的学校,更期望抓住评价方法改革的契机,创造点儿奇迹。他们开始从平时各种形式的评价入手,弱化 “甄选”功能,多给学生“希望”。比如,学生认为自己“考”得不好,学校就允许他们随时重“考”,还可以用重“考”的成绩取代原来的成绩。这样的“政策”就是让学生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并能在“希望”中不断进步。他们的观点是:成功不分先后,何况又是平时。分数也不是教师的私有财产,能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出后劲儿,调整成绩又有什么不好呢?再如,教师让学生出题,自己“考”自己,成绩照样算数。这样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潜能”,并能挖掘“潜能”、发挥“潜能”。他们的观点是: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潜能”。如果自己都能出题了,做题还是难事吗?当然,这些新思路、新方法还有待完善,但这些改革的成果应当肯定,更应当珍惜。有人说,这种评价不就是“哄”学生吗?这话还真有点儿一针见血。可要是反过来,难道“挤”学生就对了吗?评价毕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能够学会、能够学好。过去,是因为强化“甄选”,把学生“挤”怕了、“挤”跑了。现在通过给予“希望”,把学生 “哄”会了、“哄”住了,这正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啊!当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能够学会、能够学好”的时候,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既收获了知识,又收获了“希望”。一旦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积累“希望”的过程,那么他们积累的“希望”就会变成“能量”,量变会产生质变。这种蓄势待发的巨大“能量”,必然能使自信升华为自觉,使潜能催生出创新,并将会成为推动学生一生发展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韩瑞新)

猜你喜欢
定式名次分数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可怕的分数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划船比赛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