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就动机理论引发的现实思考

2009-06-05 03:59周雪艳
新媒体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成就感内驱力成长

[摘要]古人云:“教授之力,仅为诱导之具;而自动之力,实为成功之基。”即所谓的自主意识是走向成功的前提,而成就感则是培养自主意识的“催化剂”和“加油器”。因而,发现并在孩子已有的较强的智能特长和其他学习领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赞赏、支持,使他们克服学业上的挫败感、自卑感,在自尊感、愉悦感中提升自信,它将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并直接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重温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可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内驱力 成就感 儿童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10191-0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研究教育心理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并因此提出动机理论。他认为,动机本身是由三种不同成分的内驱力组成的,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伯尔的这种内驱力理论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成就感不谋而合。《大辞典》对成就感的解释为:能力和智慧集中倾注于某项活动而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自己干得好、成功了、达到了预期心里期待,是一种反复多次主观体验积累而产生的心理结果。这种心理感受亦即奥苏伯尔的“内驱力”。通常情况下,成就感犹如“催化剂”或“加油器”,会激发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步工作和学习,更加勤奋刻苦、不断进取,形成正螺旋循环状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学习中能否经常体验到成功感,对他们学业成就有着决定性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成就感,应采取怎样的策略,我以为从以下几点出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新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儿童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等,其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赏识学生,满足他们被肯定的心理需要是培养学生成就感的基本原则。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而受过激励后,能力可发挥到激励前的34倍。当一个人得到别人的赞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它会让一个学生不断体会、感受努力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奋斗精神和获得新的成功的欲望。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很有哲理。的确,我们教育者往往比较注重寻找学生的缺点、错误,然后让他们一一改正。这种习惯于责难、在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的做法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失败的自我意象。试想,一个数学屡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压根没有数学天分,以后的学习中会越来越失败。今天许多成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儿童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为从失败、挫折中总结教训、爬起来,走向成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需要坚强的意志,正确的归因,外在的帮助等等,才能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对于心理上、知识上、能力上都不成熟的儿童来说,显然很难做到。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奥苏伯尔的附属内驱力即说明外在学习动机对心智上不成熟的儿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习动机比较简单,而成就感却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发言的动机不在于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只是通过举手让教师注意自己,享受被叫是关注和认可的乐趣。这实际就是一种肤浅而单纯的成就感,“以人为本”只为确保主体的尊严感和应有的权利,才能有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有大幅提高。但不应讳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师尊生卑”的权威意识根深蒂固,“灌输填鸭”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分数成绩”为唯一衡量尺度的刻板性和非科学性,体罚、变相体罚以及损伤学生人格尊严的言行仍然存在。

在全球信息化视角下,“传道、授业、解惑”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它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讲台上走下来,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环境创设者、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师生彼此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关注差异,建立有层次的目标系统

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底线”之一。

由于智力结构的多维性和多元性,以及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学生在智力、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甚至会遇到品行、学业、性格有问题的学生。因此学生不可能齐头并进的成长,其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正常状况应当是教育去适应活生生的人,而非活生生的人去适应模式僵化的教育。我们应当坚信:没有“差学生”,只有“差教育”。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存在自己的长处,这些长处往往就是学生个体的体现,也就是他们将来成才成功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

面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有层次的目标系统,将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否则,一下子提出很多很高的要求,会令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从较低的要求开始,让学生“拾级而上”,甚至将台阶变成缓坡,对能力不同的每一个学生制订专门的成长方案,分设不同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喜悦。优秀幼儿教师赵赫的做法值得仿效,她发现有些幼儿不喜欢拍皮球,但对拍气球很感兴趣,对此赵老师经反思研究后发现:气球轻,容易拍,幼儿有成功感。于是,赵老师经过研究后排了这样的顺序:先拍气球,再拍塑料球,最后拍皮球;拍皮球也分步骤进行:先是掷下去弹上来能接住,在此基础上再学拍皮球。果然,幼儿就喜欢拍皮球了。低起点,小步

走。多设一些台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加深,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机会。

三、搭建平台,重视非成绩成就感的培养

教师的独特价值在于创设和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鼓励性环境,让他们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质。某小学开展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活动“我之最”。学生学习之外的任何一技之长都可以展示。“我最会驯狗”、“我会爬树”、“我会折纸”、“前滚翻、后滚翻”、“小魔术”、“邮票展览”、“包饺子”、“剪纸”、“拼冷盘”,甚至“动耳朵、动眉毛”,人人有绝活,个个有惊奇,出现了许多“巧手”“能人”,使许多平时不起眼的学生都成了“中心”人物,受到“明星”式的追捧,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

网瘾少年大多是学业失败的孩子,他们的分数永远达不到成人的要求,而成绩之外的特长,往往得不到家长、学校的承认与赞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每每完成一定任务,闯过一关就能得到及时的激励,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的满足。结果更加遭到成人的指责,于是对学习、学校更加反感,形成负螺旋循环。其实,抛开成绩分数来看,每个孩子都有很多长处、兴趣、爱好,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自身的长处,一旦发现他的独特之处,哪怕它还处于弱小状态,我们也应以满腔的热情,深情的期待,因势利导的强化它、发展它,从多角度来观察、接纳、赏识每一个学生,尤其那些灰色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而上述那所学校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从文艺、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搭建起表演、展示、竞赛的平台,使学生们在不同活动中,爱好得到满足,特长得以发挥,认识到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自己也有长处、强项。他们享受到“被欣赏”、“被羡慕”、“被瞩目”、“被刮目相看”、“被环绕”等心理满足,这种经历会积淀为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源泉。给学生创建一个“我能行”的心理环境,并把这种成功的快乐变成巨大的情绪力量,自信和勇气油然而生成为其进一步学习的有效诱因。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教育评估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是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实践的依据,它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的认识、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改变以百分制评价学生为单一标准的做法,而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的发展能力及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及时验证和反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建立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的多元评价系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就教育意义而言,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唯一通道。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应对我们有所启示:“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认为,成就感的渴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最有效的激励来自于内心。要使教育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使之产生一种心摹手追、见贤思齐的内驱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取得成功,才能逐步的形成和稳固下来,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之从附属内驱力上升到自我提高内驱力,最后达到认知内驱力。

通过“分层式”、“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以及搭建展示课本之外特长的平台等多种策略,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支持性环境,不仅使儿童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也是人生的成功者;不仅是现在的成功者,更是未来的成功者。我以为,这也正是我们教育事业的终极愿景。

参考文献:

[1](美)奥苏伯尔著,佘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周雪艳,女,河南荥阳人,西安文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成就感内驱力成长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让数学学习焕发活力和光彩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