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工非农职业培训状况探究

2009-06-04 08:13戴建春
职教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

戴建春 戴 祎

摘要:目前,农村青年经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启蒙,向往城市的心愿更加强烈,与前辈相比,他们文化程度较高,求知欲强,反应灵敏,适应性强,多数人想融入城镇社会,但受制于缺乏城镇生存的基础条件等,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迅速地转化为非农产业的城镇人,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全面综合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当前如何抓紧时机充分利用经济相对疲软,不少农村青年工闲置等状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迎接下一波经济暴发力增长和城镇化的浪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相关调查中,对培训市场“供不足、需不旺”的怪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齐抓共做不断改进政府有关部门、企业、职校或社会培训机构等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青年工;职业培训;齐抓共做

作者简介:戴建春(1956,3—),男,江西萍乡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教育。戴祎(1986,7—),女,江西萍乡人,大学本科,江门市自由职业者,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7-0032-06

农村青年工意指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农村户籍进入城镇打工的青年。对农村青年工的培训,主要是指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青年,就业前的职业情感、职业认知或职业技巧的培训(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开发专家将职业技术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情感技能Affective,认知技能Cognitive,动作技能Psychomotor)。其中职业情感的训练,包含纪律观念、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城市生活、日常礼仪、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职业认知和职业技巧培训主要是指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知识、技术要素或操作技巧(方式、方法、手段、诀窍、程序)的培训等。通过培训使之能够从事非农产业岗位工作,并顺利地就业或创业等。

不久前我们有的放矢地对广东省江门市建筑业、餐饮和机械制造加工业等企业的主要是18-28岁的农民工群体进行了调查。一是卷面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94.5%,有效率为70%;二是重点个案调查,一方面对部分农村青年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交流间接了解有关情况等。(参见表1)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工主观上对技能培训有着强烈的意愿,无疑说明培训有着庞大的市场,然而当前农村青年工培训市场总体上看却是“供不足因脱离需求、需不旺因剥离供给”。一方面是微薄的供给却无人需求,另一方面强烈的需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供给,而受到压抑无法旺盛,这种供需脱节显然有悖于经济学常理,值得沉思探究来破解。

一、对农村青年工主要特点的分析

(一)农村青年工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求知欲旺盛

调查发现,老一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其中30%左右的人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初中及以下占90%左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而现在的农村青年工以初中及以上为主占94%,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2年。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农村青年工跟城里青年人一样渡过了美好的学习为主的童年时代。受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熏陶,使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力、反映力或洞察力明显增强,他们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信息化的浪潮中,电视、电话、网络、报刊书籍等成为他们必不可少获取信息,了解外界的媒介工具,眼界的拓宽使他们感觉到在全球化浪潮、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年代,父辈们的“体力劳动”已经落伍,今后的发展,必须强力吸收,填充、扩张知识的量,“只有知识才能干成大事,只有技能才能立足社会”的道理脍炙人口。他们在进军城镇过程中,期盼运用知识技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意识没有放弃过,但是,经历的艰辛(诸如所遭遇的城镇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工作艰辛而微薄收入等),给他们的求知欲、学技心或城镇梦,泼了一瓢冷水,在这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高坎难跨的城镇化门槛前,他们显得有点苍白无助或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受城市迅速发展现代文化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记忆在不断地消逝,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渐渐不再适应于农村的生活方式。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定,他们中大多数人只能够去干那些不需要通过培训或通过简单培训就能够从事的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差、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的工作。这更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与城镇青年一样掌握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才能在城镇站稳脚跟,无形中营造了农村青年工培训市场的浓厚氛围,使培训市场孕育着强大的需求生机、活力或潜能,具有长远、巨大而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青年工适应性强憧憬城镇生活

一般说,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工伴随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而诞生,在农村家庭小型化变更中成为核心关照对象,改革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比父辈能够享受或消费更多的成长资源。与城镇青年相比,虽然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与其父辈相比,却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凸显干脏、苦、累活的精神准备不足,这是因为现在的农村青年的童年都是在学习或关爱中渡过的,他们较少接触农田活,不少人从中学毕业或辍学后就外出去寻找或实现自己童年时的城市梦,直接转入了浩浩荡荡进城“民工潮”中,规避了繁重的农作劳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缺少父辈经历艰苦农作所磨练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事实上我们所称的青年农民工,仅是就其户籍是农村而言,其实现在的农村青年基本没有干过什么农活,从职业上看不能简单将他们定性为农民,应当称之为农村青年。依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会追求更高的享受、归属、爱、尊重等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逐渐得到改善,追求“更高层次需要”在农村青年工身上得到彰显。他们外出寻梦的经历,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天地、命运或前途。为了在城镇立足,他们中不少人较快的就适应了从事城镇中某些脏、苦、累的活,并期望以此为基点,通过努力彻底告别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实现自己美好的童年憧憬,完成与城镇人无缝隙的对接,充分享受城镇现代生活设施,感受现代精神文化气息,享有与城镇人同等的尊重,达到城市身份的认同等。

(三)居无定所四处闯荡灵活就业工作多变

在户籍二元体制下,血缘、亲缘、乡缘或地缘等人脉成为农村青年工找工作的重要依托,缘于对信息的混杂、城市的恐惧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农村青年工与前辈一样热衷于通过传统的血缘情、乡亲情或朋友情等人脉联络方式获得就业信息,并逐渐向通过现代信息传播媒介的各种途径渠道网络等闯荡天下过渡,相邀成群结队找工就业无论在过去、现在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只有在这种共同命运下编织的人脉网络内,农村青年工才能更好地抵御他人莫名的歧视,获得困扰的庇护或感情的慰藉,在以人脉为纽带结成的比较稳固的群体内,他们能够互通信息,荣辱与共,相互关照等。“人脉、人情、人缘”成了他们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不断通过这种网络对比各自的生活、工作或收入状况,从而决定自己的去向,因此这种网络也导致了他们外出从事工种工作岗位的不可预测性。不少人自己都不知道未来要去哪里工作,经常居无定所,频频跳槽,四处奔波,不知道下次会去投靠哪个亲戚、老乡、同学或朋友,会从事一项什么样的工作?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相当一部分人无论做什么工作,一旦能够养活自己,就会稳定下来。不少的人(一是外出找工为赚钱改善或提高生活水平,持有落叶归根观念的人;二是由于融入城镇的成本太高而举旗不定,在或城或乡、或农或工的选择中患得患失者;三是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既无能力融入城市,又不甘愿回乡的“边缘人”等),经常在一定范围内盲目流动,如为此山看彼山高而流动,为换工作换地点换口味的新鲜感而流动,为寻找更合适的人脉、环境或工作岗位而流动等,不排除不少人是受随众心理、蝶翅效应的影响,而随波逐流,犹豫徘徊游荡于城乡、城镇、各行业之间等。

二、对农村青年工培训需求状态的剖析

调查发现,在流入江门市的务工人员中,35岁年龄以下的年轻人达80%以上。从文化水平来看,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占82%。本地农村青年文化程度高于外省青年(本地农村青年不少人都经过了职校的培训);在收入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务工者的文化程度比小企业、家庭工厂或帮个体户打工者的文化程度更高;有工作岗位的比在街边摆摊,打临工搬运等者文化程度要高;技能型工作岗位比无技能型岗位的文化程度要高。一般说,文化知识技能的高低与收入高低成正比,文化技能程度与找工作的容易度、工作的适应度或工作的稳定度成正比,表明文化技能程度越高融入城市化的步伐越快。这种状况显然对于强烈追求城市梦的农村青年工来说,加剧了他们通过再教育和培训改变生存状况的渴求。但为什么会呈现培训的有需求而不旺盛状态呢?

(一)受职业技能培训误识等的影响

调查显示(表2),农村青年工对技能培训持有积极态度的占76.5%,但还有23.5%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没有必要,或根本没听说过培训。前者有培训的意愿,虽然并不等于能够变为现实,但后者则持消极态度或不清楚等,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对培训价值观念的误识。一是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只有学校脱产的学历教育才能成才,对各种短期技能培训认识不足,对职业技能教育观念模糊,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也可视为人生发展的一种路径。缺乏对非学历教育的认同感,在非学历教育无用论的思维定势下,在培训永远也无法替代学历文凭位置的误识下,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被耽误、冷落或淡化了。二是有的人参加了一些所谓的培训后效果并不明显。在140名被调查者中,进城务工前进行过就业培训的人数为78人,占总人数的55.7%;其中男性45人,占同性别人数的57%,女性33人,占同性别人数54%。未就业培训的人数为62,占总人数的44.3%;其中男性34人,占同性别人数的43%,女性28人,占同性别人数46%。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培训的内容仅是职业情感方面: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等内容。更增添了部分农村青年工追求学历教育的心理,一些人不惜将自己积累的微薄收入投向了大专或本科的函授教育,试图通过获得函授学历成为人才,但函授教育对于正式固定工效果比较明显,而对农村青年工改变命运作用有限,使他们对各种教育培训更是疑虑重重。三是不少人认为,参加职业教育培训费时、费钱、费精力不说还要耽误赚钱,相当一部分人将外出打工视为了临时生计的短期行为,根本不指望培训能使其“跳出农门”,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二)受消极培训心理或目标缺失的制约

在抽样面谈调查中,当问及“您希望学习怎样的技术”时,农村青年工们大部分回答犹豫再三,且答案模糊;在笔答问卷中,此主观题的留空白率高达76.13%。这说明,只有部分工作比较稳定,职业目标确定,有固定居所等的农村青年工,有比较明确的培训项目选择之外,大部分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不知道学什么好。此外,调查表明他们也不知道去哪里学,学了以后有什么用,能给自己工资提高多少?这种茫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一是无法顾及的心理。他们在居无定所,四处游荡,身处客乡的情况下,经常为能否有一份稳定比较满意的工作操心,为是否能够及时拿到工资担心,为物价上涨忧心等,不少人都在为基本生存的问题而四处奔波,较少有心思考虑进行职业培训等。二是急功近利心理。在打工的过程中,能否按时按量拿到工钱,成为不少人的心病,不少人心想钱到手才是硬道理,即使是买社会保障他们也不太愿意,因为他们害怕这笔钱以后拿不到手。特别是现在不少城镇只要买了商品房就能够落户,有的人为了不再返回农村,急功近利,认为所谓培训都是骗人钱财,只要不怕苦、脏或累赚够钱在城市买房等,就能成为城镇人,根本无瑕考虑参加什么培训。此外由于他们就业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不少人对培训缺乏兴趣,有时即使参加培训,也是选择短、频、快项目,注重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考虑,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等。三是满足于现状的心理。虽然城镇的工作比较艰辛或生活条件或环境比较差,但是比在农村还是要强一些,这使他们感到满足,并且经常与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扎堆在一起抱团取暖,并不孤单,没有想过要怎么通过培训来改变现在的命运。四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工作的不确定性,与其说对未来规划模糊,不如说是无法规划职业人生。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的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对自己自身条件、发展需要、个人潜力和兴趣思考认识不足,导致他们跟风随大流严重,他人不参加培训自己也不参加培训,或不管适应不适应盲目跟随老乡或工友等去参加培训等。

(三)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首先,环境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一些低技能高人力资源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了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上相当一些企业都是招聘简单劳动者,为三十年来农民进城能够顺利务工提供了条件。本次调查对象多来自于占江门市的“三来一补”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这些中小企业所从事生产制造作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对员工仅是经过简单的纪律规章制度培训就让其上岗,这种表象蒙蔽了农村青年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少人误识不要培训也能够顺利上岗。其次,时间制约。本次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青年工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及八小时以内的为37.2%,而超过八小时的占62.7%。即将近2/3的人工作超过八个小时。特别是街道边的打临工者,他们的工作是无时间限制的,生活的压力使之有时从早干到晚,大多数人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这种长时间、高负荷的劳动无异于在透支健康、精力或生命,有的人甚至连维持生命机器正常运传所需要的“休息”,与老乡进行感情交流的“唠嗑”等都成为一种奢望,无需说,提高自身职业认知资本存量,储备个人价值的技术含量,以提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筹码了,使为发展智力提高技能,自由自在随时随地选择职业培训内容项目成为一种奢谈。再次,费用制约。目前不少农村青年工的职业培训大多表现为个人的投资行为。要参加培训,培训费、考证费、生活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为了解江门培训市场的情况,我们特此走访了几家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了解现时培训价格:美容美发专业学费1780元,学期3个月;中式烹调专业学费1360元,学期2个月;保健按摩专业学费1200元,学期1个月。这其中不包括食宿费、职业资格考试费。而江门市劳动部门资料显示2007年江门市参加培训的1345名农村青年工,每人只获得政府100元的补贴(依据2004年5月27日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贴”)。对于劳动力低廉打工仔打工妹来说,过高的学费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无庸讳言,农村青年工对培训缺乏热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关键还是培训后的收益效果问题,不能立竿见影。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学历教育不同之一,就是通过培训要使受训者立即能够见到实效,如马上就能够找到或适应所从事的受训职业工作等。目前,某些培训强调正规、全面或系统,理论多于实践,形式多于内容,动口多于动手等。此外,有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不规范,广告、承诺与实际有较大差距,甚至有欺诈之嫌,使不少人对各种职业培训心怀疑虑等。

三、齐抓共做激活农村青年工培训市场

现在金融风波仍在持续,出口型经济呈现委缩,扩大内需成为主题,这是难得的培训暂时闲置农村青年工的黄金时机,对他们的培训应着重于服务、修理等技能的创业培训,以此促进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对于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农村青年工施加影响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在不断扩展: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公办或民办培训机构、企业、个体经营户、亲朋好友、互联网、报刊书籍或广播电视音像科普技能教育片等。为此,应当继续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做使之尽快做出成果惠及社会。

(一)政府充当农村青年工培训的主导

自从农业部等六部门颁布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出台以来,各地在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将培训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培训经费列入用人单位成本,农民工参加培训可获补贴或奖励等措施的实施,使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某些问题,政府必须通过宏观调控,规范培训市场,落实培训项目、内容、教材、师资或设施建设,注重严格监管培训机构的质量、实效或信誉等。

一是政府有关培训部门最好不要兼教练、裁判和监督于一身,自己出钱或收费培训,自己发证认可,并自己进行监督管理等。政府部门应放开培训市场,以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主体,进行企业化、市场化、效益化运作,为农村青年工培训开辟更大的空间。建立培训机构准入制,将培训工作交给有资质的职业院校、企业或民间培训机构,并建立规范的自我发展、约束或更新的淘汰机制,将不合格及不守信誉的培训机构及时淘汰出局,在竞争中挖掘培育信誉好、质量高或项目新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各种培训机构依法依规保质保量保用的培训水准。政府人事、劳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组织社会有资质的工程技术专家出题主持技能考核,由政府监察部门设立专门的职业技术监督组专门对有关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方式或经费使用等规范性进行监管,并加强社会(新闻媒介、舆论、群众)监督力度。将培训、考核、监督三者分立,以有效遏制培训的形式主义甚至腐败现象的滋生。二是尽快尽力尽心实现培训公平,破解户籍双元制的难题。以往企业萧条时就将农民工遣散回乡的方式对农村青年工可能难以奏效,据了解不少农村青年工宁愿在城镇扎堆,也不愿意回乡,因为他们基本上不能适应农活,应当默认他们已经将自己当成城镇人的现实,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拿农村承包地或住房换城镇户籍的方式,逐渐发展城乡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培训、就业和保障体系,消除对农村青年工在教育培训、就业或保障观念上的歧视。三是多方设法解决培训的最大难点即经费问题,对农村青年工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重要的造血工程,理应纳入扶贫工程系列,要广泛设立教育培训捐助慈善基金,发行职业培训的福利彩票,政府财政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为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在银行贷款上开绿灯,继续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关于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村青年工三方共同负担”的精神。为防止财政拨付的培训经费滥用,可采取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等为企业输送一名合格技术工(或为社会提供了一名出色创业者)给多少经费补贴的方式,或将补贴直接发给自费培训获得培训证书并能够承担技能工作者,以激发培训单位或农村青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等,政府监察部门要严格监督培训机构、考核发证、企业或培训者等的运营,以确保纳税人的钱用到实处产生实效。

(二)企业应担当农村青年工培训的重要角色

企业发展生产资金中本应预设培训经费,但不少企业没有这部分专门投入,现在企业培训主要体现在职业情感方面,即进行短期的有关规章制度教育;职业认知培训基本空缺;一般技术培训仍是以集体式师徒传授为主的形式。本次调查发现“您所在企业是否对员工进行培训?”结果却不尽人意(表3)。有88%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对青年工“从来不培训”或只是“偶尔培训一下”。究此现象的原因有:第一,一些企业认为教育培训属于社会公共教育消费开支,不应由企业来负担,企业没有必要承但培训的社会责任;其次,不少企业误认为培训要花费时间、人力、物力或财力,企业投资要受到投入成本和收益预算的约束,企业站在自身角度上认为培训回报率低,不如用物质激励来取代培训激励;再次,不少企业利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将企业培训行为变为职工个人行为,如果你不行就下岗,技能差就不能晋升或收入少等,让职工自己为培训消费买单;第四,由于农村青年工就业不稳定,具有灵活性、可变性或流动性大,职业转换频繁的特点,不少企业出于培训成本高于收益的考虑,特别是担心培训收益“外溢”,他日员工跳槽无异于是为别人做嫁衣,而尽量躲避对员工培训;第五,一些中小企业也确实存在着缺乏投入能力的现实问题,由于竞争激烈带来的经营压力逐渐加大,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目标灵活多变,一般是搞一些短频快项目,今天培训可能明天转产就没用了,企业不愿意为培训付出太多精力等;第六,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师资设施条件为企业培训现有或未来的员工,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将培训负担费用转嫁给有关培训单位等,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双赢的形式。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生产者的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企业为农村青年工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增加或储蓄企业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是农村青年工的用工主体,企业培训或企业参与的培训比任何培训机构的培训都更有现实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理应也是培训他们的重要主体之一。

(三)发挥职校或民营机构等培训的重要作用

调查发现,不少企业要求员工德才皆备,但现在的培训却不如人意,企业培训着重于职业情感方面,将职业认知和操作技能交给社会;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职业情感、职业认知方面有余,而职业操作技巧方面彰显不足;而社会培训机构则相反,职业情感、职业认知不足,而偏重职业操作技巧方面。此外,目前的社会用工方面存在三种状态,第一种是简单培训就能上岗的体力或简单劳动工作,这类工作的企业主要强调的是职业情感,而对职业认知或职业技能要求不高,一般收入相对较低,工作也不稳定,大多数农村青年都聚集在这类单位工作。第二种需要经过短期培训才能上岗的一般性技术操作工作,一般说这种工作收入比前者高且相对比较稳定。一般性技术操作的培训又有两种情况,与较大中型企业相对接的主要是技校或政府部门主导的培训机构主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个体创业或为中小企业、个体户打工的就业培训主要由民营机构主持或打工者自学自悟等。第三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培训的高技能性工作,一般要求职业情感、职业认知或职业技能三者并重,突出后者,使受训者能够灵活发展创造性地进行技术操作,一般大中型企业希望有真实本领的这类人才,这类培训主要表现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进行的学历教育。

目前,职业技术院校主要精力用在进行学历教育方面,辅助于某些系统行业部门指令性方面的诸如中小学教师、财会人员,以及自考、自学函授或职称考评等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较少涉及对农村青年工的培训。应当充分利用职业技术院校在师资、教材、设施方面比较完备的优势,加大对农村青年工的培训力度,成为农村青年工培训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相互沟通,共同确定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教材、实施实操培训,是提高培训质量、效率或效果的重要途径。

民办培训机构占据了我国农村青年工培训的重要市场。民办培训机构的师资一般是企业的技术人员或曾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校的教师、社会上的能工巧匠等,他们的培训为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培训需求的空缺。然而,由于他们属于营利性质,其培训的不规范使培训呈现出不难发现的硬伤。培训场所简陋一般都是租用他人场所,投入办学经费有限,培训中乱收费、不讲信用、欺诈行为、安全隐患等问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合格教师缺乏,专职教师不专,兼职教师难兼,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的状态。应当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技术指导、培训协作、资金扶持等,帮助这些培训机构走上正轨。

其他培训途径也在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报刊书籍等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在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都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底蕴,发行实用性强的技能知识书籍对农村青年工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农村青年工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网络来学习有关技能,如果是能够将某些技能培训设计成网络游戏的形式,无疑将起到事半功赔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协调专门建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广播电视台,或在某些电视频道中添加职业培训的节目等,使之成为职业培训的重要阵地。通过精心研究贴近社会、企业或市场需求的某些职业技能,聘请有关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示范,免费向广大待业、下岗或农村青年播放,或免费向他们发放有关技术培训的DVD片,建立电台、电视、电话或互联网的疑难问题解答热线,随时为他们解决学习培训中的一些技术难点问题等。此外个体户的以师徒方式、亲朋好友的传帮带等方式在职业培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少人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了某种技能,从而自己开店当老板收徒弟等,随着党和政府采取家电下乡等扩大内需活动、农村居住人口向乡镇聚集和乡村道路的建设等,农村中将需要广泛的以装潢、维修、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传统的师徒式的低社会成本的培训将会为繁荣个体经济作出一定的贡献等。

综上所述,没有农村人口的减少和素质的提高,就无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无国家的现代化。对农村青年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农村青年工就业能力、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加快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引起社会广泛高度的重视,应当齐抓共做来破解这一造福于民荫及子孙后代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期.

[2]郑英隆.比较利益的递进追求:农民工演进的劳动经济学解读[J].经济学家,2007年2期.

[3]何腊柏.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3期.

[4]徐薇,张鸣鸣.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长效机制的政策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4期.

[5]戴建春,戴祎.探索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途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刘扬军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如何让基层人民调解员练好“内功”
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困境与突围
以职业培训促进校企合作研究
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湖北省枣阳市:人社部门开展职业培训机构资格审验
“互联网+”职业培训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