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2009-06-04 08:12高元刚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黄河意识

高元刚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树立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今人类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及水资源的匮乏、污染 ,建筑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及森林的大量减少,草场退化,沙尘暴频繁肆虐,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将毁灭在自己的手中。但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却相当淡薄,如:人类滥伐森林,过度开采矿藏、地下水,过度放牧,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还有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塑料袋铺天盖地,随处可见的臭水沟,工厂里浓浓的黑烟遮天蔽日。解决环境问题,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已成为新世纪的主要任务。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传授环境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就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就能体会到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而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并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2、通过分析有关数据,绘制地理图表,使问题更直观、突出,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堂中,当分析有关地理问题时,可通过阅读、绘制地理图表来解决,这样往往为我们发现环境问题或解决环境问题带来许多方便之处。如在讲解“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从其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上看,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扇形统计图绘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微乎其微。又加上人类肆意污染水、浪费水,导致全球水危机,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导致地球水枯竭。地球上的水资源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结合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概况,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不乐观。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可以这样比喻:如果全世界平均每人拥有一桶水,那么中国平均每人只有一盆水,而中国的华北地区平均每人只有一杯水。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应该关注我们的水资源问题,再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好行为。

3、通过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有关环保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进行讨论交流,有利学生增进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地理教材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介绍得面面俱到,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课后去查阅,去拓宽。我们可以把问题分门别类让学生去查找,可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从网上来获取有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丰富的内容供学生交流、探讨。如在讲解黄河时,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水就是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她不但哺育了我们,而且孕育了中华大地灿烂的文化,但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曾给我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河泛滥得到了有效治理,但黄河又有了新的环境问题,就是黄河断流。通过发动学生课后查找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交流黄河的区域环境、水土流失现象、“地上河”的形成、灾害情景、断流原因等,同学们会发现黄河的许多问题都与我们人类活动有关,引发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必要性。讨论分析在我们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能用破坏环境这样的沉重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知识的扩展、延伸,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了,并可以用他们的思想去影响家庭甚至全社会。

三、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地球日,植树节、气象日、爱鸟周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当把有关单元或课题结束后,可结合某些纪念日的主题,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如“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生命之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绿色家园”等,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进行环保行为的自觉性。我们还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树立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中学地理在环境教育中担负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黄河意识
保护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保护环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