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霞
摘 要:在高中阶段,课堂几乎变成了教师“单口相声”的表演,学生则集体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存在的“失语”现象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失语” 成因 对策
一、语文课堂“失语”现象表征
“失语”最常见的现象是学生集体失语。在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回答,但没有学生举手,教室里寂无声息。教师鼓励诱导,学生依然沉默不语。教师采取强制措施——点兵上阵。结果怎样呢?有的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可能会谈出一些认识,有的学生则根本不开窍,到最后经常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场面。在高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课堂几乎变成了教师“单口相声”的表演,学生则集体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失语”的第二种主要现象是语文教师的“失语”。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讨论课或辩论课上,主要表现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角色缺失。学生参与度高,发言积极,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往往在一些无足轻重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则站在一旁一味点头叫好。一节课就在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中过去,教师除了充当看客和赞客,既没有在其中穿针引线,及时点拨,也没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肯定主流,指出错误。这样的讨论课当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由于没有真正领会讨论课的实质,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处于“失语”地位。
“失语”的第三种主要现象是:少数尖子生垄断话语权,绝大多数学生处于“失语”状态。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讨论中,一般均是优等生作为小组代言人,大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背景陪衬者的角色。各组之间的讨论也常常变成优等生之间的交流对话,部分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是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信,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则很少受到关注。
二、语文课堂“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我们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作深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造成语文课堂“失语”的原因,是我们陷入了 “对话教学”的误区泥潭之中。具体地讲,存在以下几个典型误区:
第一、随意性、简单型的“对话”。教师没有理解对话的实质与内涵,认为对话教学就是“问答”式教学,把对话简化为“我问——他答”或“他问——我答”。认为课堂上只要有问有答,有师生的互动,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就是“对话”教学。而对“对话”的内容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生成意义等关键问题则视而不见或重视不够,造成脱离文本、远离主题的无效对话。
第二、预设性、圈套式的“对话”。具体表现是: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说出标准答案或教师明确标准答案。教师所提的“问题”,答案已事先存在于他的大脑中,或被复制在课件上。“对话”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巧妙”地诱导学生一步步向标准答案逼近。高明的语文教师能够巧妙机智、不动声色地带领学生进入“觳谷”之中;一般的语文教师则只能用糖果或鞭子诱导、逼赶学生入“瓮”。这样的对话,必然是以牺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代价。教师也会遭遇一种“挫折感”,慨叹学生基础差、不配合,甚至会在意识里对新课程理念产生怀疑和抵制。
第三、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表演式对话”。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上,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味地求新求异,常常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把语文课变成了“舞台剧”、“辩论会”、“知识抢答赛”等。或脱离文本、远离情境,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或架空解读,人为拔高主题;或过分强调“创新”,忽视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导致教师和文本的话语缺失。
第四、隔膜型、专制型的“对话”。语文“对话”教学中,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现象”。一种是学生对“陌生化”文本的隔膜。一种是缺少倾听、思考、批判的专制型对话。
三、语文课堂“失语”现象的对策
第一、建立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关系。造成学生课堂“失语”,对话教学无法建立的主要原因,与教师缺乏平等、民主意识,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密切相关。《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师生之间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有灵性的人,发自肺腑地去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要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的同志,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第二、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建立真实的“对话”平台。就课堂对话而言,最难形成的是师生之间平等、真实的对话。其中既有教师思想观念、角色地位等因素,也涉及到学生畏惧、羞涩、难堪等复杂的心理因素。教师应打造自身的亲和力,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学生是“具体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社会的人,对口头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亲和的语言来开启学生的话匣子,最好走进学生群体中,与学生面对面地对话。这些发自内心的态势、语言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感,对话的兴趣更加浓厚。
第三、设计科学的对话教学目标和对话主题。为了让学生在对话中有话可说,避免对话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对话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对话主题。对话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在对话主题的选择上,主要抓住教学重难点、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歧义问题。只有把握科学的对话教学目标和对话主题,对话才有可能向纵、深方向迈进。
第四、建立基于文本基础上的对话。“文本是教师和学生精神得以寄托和憩息的殿堂,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他们走进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新课程下的对话教学体现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生本对话,却被许多语文教师弱化甚至消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对话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深入解读文本,反复品味、揣摩,真正做到情感上的碰撞和共鸣。
(河北省栾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