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艳丽
摘要:青少年时期心理保健十分重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人生观,对青少年今后走什么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疾患是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应当广泛开展心理调适,以解决青少年心理成长、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及挖掘心理潜力等问题。要综合选择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引导青少年心理素质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 学生 心理素质 和谐校园
一、引言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休学、退学的学生不断增多。国内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有10%-20%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
心理调适能够帮助青少年保持稳定的乐观情绪,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在青少年中开展心理调试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中,应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提高学习成绩,考入高等学府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时时面临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可能困惑更多,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通过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青少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等,是必要而可行的。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冷静”;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谨慎”;在遭遇挫折时,要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等等。增强学生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学校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的心理和谐的构建
社会、家庭、网络等环境要素,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的思想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当前,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较普遍存在追求个性与享乐,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责任感淡漠,心理适应与调节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学校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法制教育,开办各种法制讲座,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1)文化素养。学生要通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人文与科技素养和理论素养,开阔心胸,丰富思想,提升人生境界。(2)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调节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引导,运用情景模拟等适当途径,指导学生面临困境时积极调整心态,冷静处事,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调节能力。
2、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中学时期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谐的校园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和谐心理的塑造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一要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包括自我和谐,师生和谐。通过各种报告会,社会实践,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困难,正确处理角色关系,实现自我和谐;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真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为和谐心理提供祥和安定的外在环境。还要加强校园安全建设,达到物我和谐;要加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陶冶性情,培养情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更利于和谐心理的建构。
3、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与监管工作,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网络只有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或杜绝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学校应重视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知识讲座的形式,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把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健全校园网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在学校拥有校园网的充分管理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上网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保障信息安全,规范上网行为。再次,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形成一套网络监管机制。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监测,打击和治理各种网络非法行为。对营业性网吧,尤其要严格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而目前学生群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抚育模式变迁、基础教育模式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学校、家庭、社会需要联手,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影响得到有效避免。学生能够进行完整的学校教育,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河北涿州市双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