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强化三种意识

2009-06-04 08:12文随社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思品品德课

文随社

摘要: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品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意识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品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强化三种意识。

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而要打好这两个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各种适应未来的能力上。但长 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品学科的能力培养,认为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学生理解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能说会写。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1.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明理”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思品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培 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道德体验能力是指学生能具备角色互换和移情的能力,是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激情”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情景设 置、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是非、善恶情感和良好的心态 ,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3.在“导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化,致使道德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表象一样,产生行为的动机也是错缩复杂的。所以,在 “导行”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 校教育的主体。思品课教学绝非老师说、学生听,老师授、学生受所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道德认识,升华思想,还是情感的陶冶、升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据此, 思品课教学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面向,而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差异参与”的观念,时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的目的。

2.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要求教师将教学的 内容转化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期望,即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 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

其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一个范围和时间内涵都很模糊的概念。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变为使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并且用外显性动词(如:知道、懂得、了解等) 加以科学表达,使学生对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 感、行为三大领域。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 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在思品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笔者愿同各位同仁一道,努力探索在思品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经验、新方法、新路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贡献。

(河北省邯郸市赵苑中学)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思品品德课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