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技术探索

2009-06-04 04:23程时星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研究教育

程时星

【摘要】理念的创新从来就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扬弃”。教育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技术的追问的重要性将永远存在,而且必将伴随其他技术的参与和进步产生合理互动,这无疑对教育的技术思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 技术思考

教育系统的开放,使得教育问题日益突显,作为教育的嫡系分支,教育的技术思考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教育技术的科学界定

科学的命名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与之相关的或派生的命名能够自洽;中英文命名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对接;对本学科发展和相关学科包容、开放。

在“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的《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及在线课程的设计》报告中,首次介绍了AECT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Commission on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中的新界定,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彭绍东教授在《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27日第六版发表了《AECT教育技术新定义的解读与启示》,在《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上发表了《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两篇文章。把“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翻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另有学者翻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国内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界定是《教育大辞典》所做的定义:“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

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二、教育技术的参与绩效

1、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和改造

技术对于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等会有所冲击和改造,技术所支持和促成的教育方式会对教育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教育技术的思考,可以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利用技术是否有可能重新建立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实际上,现在意义上的学校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以往的“学校”更多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建立的,就像一个村落有许多儿童无人教育,村里请个先生来教。现在意义上的学校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建立的,就像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让更多的人知道,就开设了一所学校教书。目前这种方式,学生和教师的自主权都很低。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使教育回归到更原始的形态上,今后教育的需求可能就会是以用户为基础的(custom-based),教育主要是满足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目前美国正在流行一种“家庭学校教育(home schooling)”,由家长或几个家庭联合完成儿童的基础学习,而且类似中国的那种“名师网站”也很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直接面对个别的学生,可以充分注意他的问题和需求。这些现象就促使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育、学校和学习的本质问题,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高等教育为例,高等教育改革目前最为显著,它的技术投入与技术反思更加直接地反应于当代社会层面,其作用也最为明显。通过高等教育技术观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获得预期的检验,并可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容之一。

2、教育比较

(1)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十年前,教育大厦是建构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认知主义为主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十年后,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果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无意识中建构在建构主义上,那新界定是完全有意识地建构在建构主义之上。 技术基础不同。十年前,网络教育才初见端倪,3W,FTP,Email,MSN,QQ,BBS等是网络发烧友的专利;十年后,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3W,FTP,Email,BBS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除此之外,Blog,Wiki等社会软件正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新界定是处于这样的时代的产物,必然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面对的问题不同。十年前,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将给教育带来的美好情景充满了憧憬。十年后,花费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校园网,城域网已经建立,但是教育信息化的“大手笔”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高回报。

(2)study替代了theory

“study”指的是传统的研究以及反思。换言之,“研究”指的是超越传统研究(research)意义上的知识收集和分析,它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以及其他形式的研究,如理论性、哲学性的分析、历史调查、项目设计、错误分析、系统分析和各类评价。用study替代theory表明,在美国,教育技术更多只是作为一个领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教育技术的界定中,不提theory,只提study。这与我国竭力使其学科化的思想是相背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反思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研究是很少的,正是这种研究的薄弱导致了理论基础薄弱,没有研究,何来理论体系?

三、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它的诞生与发展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论、内容、模式、管理和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

1、西方学者对教育技术的观点

美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发源地,他们几乎都是从技术的视角认识教育技术,只不过在对“技术”的理解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或者对技术的理解正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

(1)塞特勒(Paul Saellttler)的观点

塞特勒认为的教育技术的主流是指所有“倾向于以教和学过程的心理学原理和其他一些经验数据为依据进行教学的实践”。他认为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952-1670)即使不被认为是现代程序教学的发明者,也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程序教学的先驱。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提出了“教学要遵从儿童的自然发展阶段,要用适当的技术以适合每一个阶段”;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k Herbart,1777-1841)开发了教学的第一个系统方法:四阶段学习设计;蒙台梭利通过她开发的设计用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当顺序的学科内容的各种级别的材料,为教学技术施加了动态影响,这些都是生动的教育技术的思想和实践。

(2)埃林顿(Henry Ellingtong)的观点

埃林顿对“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和“教育的技术(technology of education)”作了区分。他认为,“教育中的技术”指呈现信息的所有可能的工具,它包括硬件和软件。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全部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the entie of technology educationa)”,而不是只是“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a)”。“教育中的技术”只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教育技术就是指教育的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帮助提高教学过程的总体效率,而要提高总体效率,就必须提高“教育的技术”的途径。而作为“教育的技术”的教育技术就是解决问题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

从国外学者的观点和对AECT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美国教育技术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对美国AECT的定义和相应的著作进行解读得到的,而没有从技术更为本质的特征——“对科学知识的创造性的应用”的方面去理解教育技术。这样,即便我们在研究并借鉴美国的教育技术,但是,中国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与西方国家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之间还是存在偏差的。

2、中国面临的教育技术的现状

(1)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

各级各类学校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机构,比如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管理体制的疏漏,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各种各样,比如认为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担任着维修工的角色,或者是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至于他们的思想和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此外,电教人员与学校其他教学人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沟通与协作,也是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教育技术

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大陆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需要有设备、软件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持。教育技术在大陆起步的时候,主要是国家投资,发展到现在,更多的是学校自筹解决,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在国外,企业投资教育可以用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2000年的头5个月,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近几年,大陆也逐渐出现了企业投资办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资金来源的新思路。

(3)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

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大陆也纷纷在中、小学引进计算机。而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NIEPEPO)对全国中、小学微机使用调查后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的开发及应用状况,使那些原指望靠这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人们大失所望。事实上,许多教师拒绝使用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程序,理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从1996年开始,美国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教育,兴建中、小学校园网。90年代末,大陆的许多中、小学校园网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和政策的支持,大部分校园网并没有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美国1999年、2000年的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技能与评判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美国在投资硬件的同时,兼顾了人力资源的建设。

此外,我们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时候,往往也是不加改造地就用起来,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如何培养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因此,“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知识工程可以也应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特色。

(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四、教育技术的价值的追问

人是一种难以框定本质的存在,工具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不是人的培养,过去我们也都知道,人的培养要求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实际上,单纯的急功近利式的人才培养最终也达不到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究其原因,我们提前把不该学的专业知识先学了,过早的特化,没有注意呵护学生的自由空间,反而堵塞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导致创新乏力,不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强调教育质量的同时,其实关注的更多是教育的技术参与程度。从事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对数据的还原(data reduction),了解现实的原貌;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超越自我,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问题,超越自己的经验。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很多高考辅导的网校、许多地方的信息技术教育等都非常成功。但目前的研究范围太过狭窄,只局限在技术开发这个狭小的领域,而缺乏从国际的视野重新审视本地区的教育问题。教育技术背后存在着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冲击,但教育的目的是要挑战个人的学习风格,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目标,培养一种“敢于否定自我”的人,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找到个人与自然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教学技术推动着教育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2]蔡连玉.“教育技术”概念综述[J].理论探讨,2006,(2)

[3]丁长荣.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J].理论研究,2003,(6)

[4]王继明,陈小浪.浅谈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J].山西科技,2003,(6)

[5]梁燕茹.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J]. 世界科学技术,2004,(7)

[6]乔亚贤,李玉莲.浅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与要求[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

2002,(5)

[7]韩秀玲,李柱思.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

猜你喜欢
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