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

2009-06-04 08:12
延安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维摩九色鹿观音

阳 飏

敦:厚;煌:煌煌,辉煌——《简明古汉语字典》这样分别解释敦煌两个字的含义。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形容:人类敦厚辉煌的大敦煌!

从佛教东渡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开窟供佛始,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在唐朝时洞窟已达一千余龛,俗称千佛洞。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佛学大师均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莫高窟历经千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仅壁画就珍存有45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是中国人的骄傲史也是伤心史。据传,有人曾在莫高窟一尊观音像的脸颊上发现了泪痕,而后这泪痕又神秘的消失了——为屡遭盗劫历尽磨难的莫高窟吗?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王圆篆道士的背影忽隐忽现;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鄂登堡、华尔纳……匈裔英国人斯坦因1915年和45头骆驼满载着141箱中国的宝物,走出中国时的面孔隐蔽在一场黑风暴的后面,用特制胶水把壁画一块块剥离下来,偷运回国的俄国人奥勃鲁切夫美国人华尔纳的面孔隐蔽在又一场黑风暴的后面……记忆的水龙头,一滴,一滴,一滴……把水龙头开大。

有人统计,如果把敦煌壁画按照两米高连接起来,现存的敦煌壁画就可以延绵25公里!

北凉•供养菩萨

这一群北凉供养菩萨,和另几位隋、西夏供养菩萨隔世相望,北凉菩萨坐在北凉的岸上,西夏菩萨站在西夏的河边。北凉菩萨服饰简洁,有的甚至赤裸着上身,隋、西夏菩萨柔纱轻绸,典雅华丽。一群北凉供养菩萨穿沙漠越戈壁,长途跋涉向隋、西夏走去。诵的一部经,各练各的功。这一群北凉供养菩萨走累了,这一会正在休息吗?隋、西夏供养菩萨大红大绿,鬓角簪花,估计正准备着盛装迎接呢。

北魏•鹿王本生

这是一个宣扬善恶报应的佛教故事。有一美丽的九色鹿王在河边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九色鹿拒绝了被救的人要给他当奴表示谢恩的愿望,只是叮嘱说:“如果将来有人要捕杀我,你千万不要泄露我的地方,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被救的人千恩万谢的走了。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了鹿王,毛有九色。王后向国王述说了这个梦,并希望得到九色鹿的皮做衣服。她以死相胁,要国王立即捕捉九色鹿。国王无奈,只得悬赏求鹿。那个被救的人贪图赏赐,便揭了皇榜进宫告密。被围的九色鹿向国王诉说了他救溺水人的经过,国王被感动了,放弃了捕捉九色鹿的命令,并且责斥那被救人恩将仇报的卑劣行径,还下令全国,允许九色鹿任意行走,不得伤害。王后听说没有捕到九色鹿,心碎而死。那个忘恩负义的人也得到了他对九色鹿赌咒发誓的报应:身上生疮,口中流脓。

这个故事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壁画中九色鹿在大兵围困中向国王慷慨陈词,头戴王冠的国王骑在马上,俯身倾听。记得上世纪的1981年,我曾参加甘肃省的青年诗人参观团第一次去敦煌,一位敦煌遗书研究室的姑娘为我们讲解。在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这幅壁画前,听着她那绷着九根琴弦的声音,我就把她和九色鹿联系在了一起,回来后写了一首诗《九色鹿姑娘》,发表后将那期刊物寄给了她:

月亮下谁都爱做梦

一株红莲旋转着身子扭成莲花童子了

我想渡九色姑娘去彼岸

彼岸有待娶的男子

把山推成云的男子都是我的兄弟

我知道那些怒目金刚们姑娘不爱

摩伽佗国王姑娘不爱

不爱

彼岸有开拖拉机的男子赶骆驼的男子

烟草味酒气味的男子

九色姑娘要做你们的新娘了

采一朵黄菊吧

采一朵蓝菊吧

时间之河太宽了

一千多年啊过不去

小伙子们荡起小舟快来吧

要不然你们的九色姑娘就老喽

九色鹿继续啃着北魏的草

草儿不老

姑娘当然不会老

我写的九色鹿和这幅壁画所宣扬的佛教教义没有关系,我的九色鹿以那位姑娘为表述对象,诗中充满了那个年代理想主义的色彩。我和这位写一手好字的姑娘断断续续通了几年信,她还送给我一幅她的朋友临摹的敦煌壁画飞天图。多年后,听说因婚姻不遂意,她竟怀着肚子里的孩子上吊自杀了。我听到这个消息的反应是惊愕和不解,一个被我称作“九色鹿姑娘”的年轻生命——“月亮下谁都爱做梦/一株红莲旋转着身子扭成莲花童子了”——如果是红莲就开在九色鹿的河边吧,莲花童子再扭一次身子就又开成红莲了。

九色鹿和一位绷着九根琴弦的姑娘——她用一根琴弦勒死了自己,剩下八根琴弦继续留在世上。

北魏•飞天

这个北魏的飞天下身羽衣,上身赤裸,臂缠绸带,这就是王充《论衡》所云:“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的羽人?但羽人是依靠羽翼飞翔,飞天则是靠身上的长袖长巾凭空飞翔的。或许,这个飞天是羽人向飞天演变过程中的混合者?来自古印度的天人和中国本土的羽人,合而为一飞翔在莫高窟的天空。

和唐代的飞天相比,北魏的飞天缺少飘逸和灵动,但略显木纳的北魏飞天更多了一些纯真和质朴。

正在飞翔的北魏飞天,不一会儿功夫就飞到唐代了,换身唐装,衣袂飘飘,绸带一甩,花瓣一撒,接着飞。

北魏•萨陲太子舍身饲虎

这幅壁画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讲的是大车国王有一最小的太子萨陲,因在山谷见一母虎产后体弱捕不到食物,和幼虎面临饿死的境地,萨陲太子萌生怜悯之心,舍身饲虎的故事。此画中间显著部分表现的就是萨陲太子被饿虎啖食的情景,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出萨陲太子刺颈、投崖、饲虎、兄长收骨、报信、父王痛哭、建塔等八个场面,全画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想起那一年在莫高窟见到这幅壁画,一出洞窟就看见了天空中大片大片的云朵,莫高窟的天空,像是一座棉花囤积场,只是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被风吹散了。如果我是贩卖棉花的商人,肯定会伤心的。

棉花散尽。蓝透了的天空深处,会不会藏着一只老虎呢?

西魏•伎乐人

乐,是他人的事情,自己乐不乐,只有伎乐人自己知道。看图中这两个伎乐人,正以小丑的形象取悦于观众。这也使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街头艺人,舞刀的钻火圈的,我最爱看的是耍猴的,我甚至都幻想过牵一只猴子,从东往西或者从西往东,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去流浪,让这只猴子站在我的肩头,我会比肩头缀着几颗星的邻居奶奶家的军官儿子还快乐的。

伎乐人就是要把平静的日子弄出些响声来,使出浑身解数,挠挠观众的胳肢窝——赶快笑吧,伎乐人已经蹦达得汗珠子直往下掉了。

北周•战斗

这幅北周的战斗图和前面说过的那幅西魏的战斗图,构图极为相似,画面表现的都是骑马进攻者和持盾及射箭抵御者。朝代的更替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河南曾经发掘出土过一座周朝的人头墩,就是用上千个战争中砍下的脑袋堆砌起来的数米高的墩台。这足以说明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了。我曾以《诗经》中的《击鼓》为题,写过一首小诗:

击鼓击鼓

一群故国灵魂

批发而起

坐于剑刃之上

自有风儿吹拂他们空空的额头

自有太阳炙晒他们空空的脊梁

图中战斗者的额头呢?脊梁呢?空空的空空的,只有时间的长和宽是不变的……

北周•供养人

这幅图中的供养人素衣素面,手捧供品,虔诚恭敬。能替我烧一炷香燃一盏灯,供奉佛、菩萨,并保佑母亲的在天之灵吗?2007年1月1日,是母亲逝世三七忌日。我又想起有一天早晨得知朋友古马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后,面对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我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母亲啊,你们/怎么能忍心让我们成为孤儿呢/我不知道该对朋友说几句什么/安慰他的话我留下安慰自己了/在还没有成为这个世界上的孤儿之前/比起朋友来/我是幸福的——写作日期是2006年8月24日,如今,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我也就成了孤儿了。父母健在的人们啊,你们知道孤儿的含义吗?

现在,我更愿把图中的供养人看成是一项庄严事件的履行者。

隋•观音济难

观音乃佛教菩萨名。佛教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观音系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中国的普陀山。中国的观音造像常做女相,女相观音造相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观音送子了,我在众多的寺院中见过观音送子造像和观音送子图,一个个虔诚的善男信女跪拜在观音面前——我想起西方也有大量表现圣母送子题材的绘画等作品,圣母玛利亚怀抱头罩光环的幼时耶稣,圣母抱的永远只是一个长大了注定替人类受难的耶稣,观音是寄托了人世间众生男女求子的世俗心愿,是立足于现世的。

观音济难,观音身后的一轮满月——观音刚刚洗过脸,如果泼洒在大地上,就全是观音的亮和光啊。

唐•飞天

飞天,是佛教中天歌神与天乐神的化身,也是原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这本是夫妻的一对男女,后来合为一体,不男不女,再后来就变成了女性的飞天。

从敦煌壁画早期的北凉飞天到唐代飞天,越飞越绰约多姿,花瓣祥云,彩带飘飘,不要说飞天女,我看那左窟右洞铠甲裹身的天王、力士也想飞。大书法家张旭不就是从公孙大娘的西域剑器浑脱舞中悟出飞扬和洒脱的吗?据说杨贵妃就是在唐玄宗亲自击打的羯鼓声中,飘飘欲仙《霓裳羽衣舞》的,而这舞曲正是凉州节度使杨敬述献给唐玄宗的。无怪乎白居易也禁不住:“千舞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胡风西来,胡腾舞、胡旋舞……把一个大唐帝国从地下舞到了天上——飞天女如果开口,说的是京都官话吗?想当年,遍布长安城的胡姬可是说的拗口的西域腔官话。“落花踏尽归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那时的胡姬手里拿的还是酒壶不是花,时间只待她转过身来,已是散花的飞天了。

唐•维摩诘

维摩诘在佛教中是以长者居士的形象出现的。《菩萨行品》称维摩诘以神通力,持诸大众并狮子座——佛教中有十万狮子吼之说,意指说法人声音洪亮狮子一般;《弟子品》亦说五百声闻众中,无一人敢与维摩诘辩析。看图中的维摩诘,一副高蹈神态。

《维摩诘经变》一般均选用“问疾”为表现内容,而维摩诘雄辩的才能深受提倡清谈的文人所推崇,在文人士大夫范围内,维摩诘是被引为知己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大瓦棺寺就画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忧”的《维摩诘像》。

这幅《维摩诘经变》图中的维摩诘人物基本以线描为主,局部敷色,维摩诘坐于榻上,身披紫裘,手持麈尾,上身前倾且呈辩说状。他身后的帷幕上是线条勾出的狮子祥云——维摩诘更多让我想到的是魏晋名士——佛国俗世,全是人间气息。

维摩诘手持麈尾。

洞窟外,高挺的白杨树拼命向天空长着。空空荡荡的天空,风一吹,白杨树就打扫着天空,干干净净的天空,等着谁来吗?

唐•张议潮出行图

这幅图中没有佛教内容,全是俗世人物,多达两百多人的画面上,骑者步者交错其间,旌旗浩荡鼓乐喧天,宏大的场面,以红色为主的色调,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气氛。

敦煌人张议潮乘吐蕃发生内乱,率领民众起义,推翻了吐蕃王朝的统治,收复河西十一州,归顺唐朝。为了表彰张议潮,唐王朝敕封其为河西节度使。这幅图就是为了纪念张议潮的业绩而绘制的。

一匹匹骠悍的战马,浑圆的马臀——尤其是那匹红马——圆滚滚的臀部,就好似大唐帝国的红日,正如日中天起劲儿红着呢。

唐•魔女

魔女是啥女?唐代的魔女又是啥女?我印象中的唐代女子都是一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样子,这从唐代绘画、雕塑中均可得到反映,这也是那个时代国家强盛的一种征象。

看这魔女赤裸上身,梳一回鹘髻、乌蛮髻还是高髻呢?估计还会在面部施以点唇脂、晕额黄吧?

谁家的鸡忽然叫了起来——城市已经没有鸡了,这是我书桌上的电子报时鸡叫,我怎么就眼花缭乱的把这魔女看成一只大公鸡了呢?血红冠子雄赳赳的一只唐代大公鸡,鸡毛乍起的鸡脖子已经伸出唐代的天空了……

唐•菩萨

看这菩萨,总觉面熟,翻出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越看这菩萨越像是从《簪花仕女图》中溜出来的——出了长安城,向西,就踏上丝绸之路了,法显走过的路,玄奘走过的路,继续向西,拜过天水麦积山石窟、凉州鸠摩罗什塔……继续向西,就到敦煌莫高窟了,这簪花的仕女侧身一站,就成散花的菩萨了——周昉本来就专擅“水月观音”,并因而被后世称作“周家样”,成为一种影响极大的佛教绘画样式。

功夫是刻苦练的,菩萨是前世修的。菩萨身后的圆月圆过了十五圆十六,圆过了千年又千年……

唐•伎乐

如果我们细数唐代壁画上的各类乐器,足足有几十种,各种舞姿的飞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唐代,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喜欢歌舞音乐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据说唐玄宗有一次兴奋得把羯鼓都敲破了——鼓破,难道是一种预兆,破疆?随后的“安史之乱”,也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开始——这些都是大历史,我们今天只说“插曲”。

唐代曾以十部大乐著称,这十部乐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国乐,最通俗的比喻就是国宴大餐,不是市井小吃。我随手把这十道大餐的名字抄了下来: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如果真要是大餐,我看基本都是西域的美味佳肴,胡椒末一撒,不管手抓还是刀扎,吃起来肯定是大快朵颐津津有味。

再看这幅伎乐图,快乐而肉感——孔子不是说“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吗?三月以后还是要吃肉的,精神感官满足了,物质欲望一样要满足。吃肉喝酒听音乐——天上人间。

像是等待一个事件的发生,伎乐图上的人全然没有一丝一毫急迫的样子,或许,再要等到下一个千年的到来,他们才会长换一口气。

对生命的褒奖,是通过音乐来完成的吗?

唐•出使西域

张骞、苏武、班超……一个个如风化的花岗岩一般且生出了青苔的名字,他们模糊的面容还残留着一次次沙尘暴的痕迹。图中那位骑马者一会儿张骞一会儿苏武一会儿班超,再一会儿,苏武骑一羯羊跑到画面外面去了,画外音——京剧《苏武牧羊》: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向长空洒血泪好不伤怀……班超晚辈,苏武骑羊我骑啥呢?持一汉节,跟着走吧。前辈张骞,出使西域,在历史上被称作“凿空之行”。

张骞、苏武、班超身后是绵延不绝的西行的丝绸、漆器、玉器、铁器、青铜器皿等,与西逆向涌入的则是香料、蔬果、织物、宝石、玻璃、动物、乐器、音乐、舞蹈、美术等,佛教也随之进入了东方的中国。

蚂蚁拉着一个个朝代的高轱辘大车消失了。张骞、苏武、班超走着,走进一粒沙又走出一粒沙……

唐•飞天

这幅飞天图是莫高窟壁画众多飞天中最优美的,也是我们在各种图案中见到的被引用得最多的飞天了。这幅图中的两个飞天,一横姿一竖姿飞翔着,形态妖娆,绸带飘逸——想起我前面说到的那位九色鹿姑娘送我的就是这幅飞天图——一幅飞天图,勾起了我多少美好的忧伤的记忆。

美好和忧伤像是莫高窟外的胡杨树,风一吹,满树叶哗啦啦的美好哗啦啦的忧伤啊。

不论美好还是忧伤,风,还是要继续吹的:

西风巳经开始吹了——

把太阳的黄金吹到佛的门前

把大地梦中的骨胳

吹得比棉花还白还要温暖

——《敦煌四句》

唐•乘虎天人

这幅乘虎天人图和前面说过的那幅唐代乘龙升天图,像是出自一个画匠之手,龙有虎姿虎有龙态,一对龙虎兄弟,不管乘龙还是乘虎,都是要升天。记得小时候有一种“飞虎”牌香烟,背上一对翅膀的老虎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真可谓是应了那句话:如虎添翼。乘虎天人图中的老虎不需要翅膀,和腾云驾雾的龙一样,这头体态流线型极具动感的老虎,绸带一飘花瓣一洒就上天了。不要说老虎,我看就是现代的拖拉机火车头,绸带一飘花瓣一洒也能上天。

唐•王沙奴供养像

王沙奴正往灯里添油,不管天黑天亮依然添油,一千多年过去了还在添油。世上大风呼啸,王沙奴守好一盏灯。这个女子一生的事情就是:守好一盏灯。

唐•树上千佛

看见“树上千佛”这名字,人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我是在一本画册上看见这幅壁画的,适逢窗外正下着这个春天的第一场小雨,顺手写下这么几句话:每一片树叶上,都坐着一尊佛,看见佛的人比雨滴更小,看见佛的人,一转身,遇上了雨后树下散步的蚂蚁。

五代•五台山图

据专家考证,五台山图是依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绘制的,有题名的寺院、佛塔70余座,有的寺院、佛塔至今仍在,据统计,五台山图中共有寺院、佛塔、庐庵、房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清晰可辨的榜题112方,佛与菩萨20身,僧俗人物428人,乘骑驮马48匹,运驮13峰。五台山图不仅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图,一幅气势宏阔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按照五台山图中的标识,无论从山西太原还是河北正定去五台山,逢山翻山,遇水渡河,都不会迷失。

佛路迢迢——五台山我去过,五座山峰五朵莲花,一座座佛寺庄严肃穆。敬香的敬香,游览的游览,我带回来一串比我身高还长的佛珠,阿弥陀佛,一百零八颗佛珠没有五台山一座座佛寺多。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教授在敦煌见到这幅五台山图,第二年,他意外的在五台山看见了图中标明的大佛光寺和祖师塔,梁思成据此写作并发表了他的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引起轰动,从此佛光寺也被国际建筑学界称作“亚洲佛光”。

再看五台山图,整幅图的色调,让人想起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趋于成熟的展子虔那幅青绿山水《游春图》,展子虔青绿的是近山,五台山图青绿的是佛路迢迢的远山。

五代•于阗国王

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看图中这位于阗国王,就是他曾经与中原高僧朱士行、法显谈佛论法的吗?一身轻柔的服装,就是用令恺撒大帝和整个罗马帝国疯狂的丝绸裁制而成的吗?

宋•观音济难

宋代佛教画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三大画家是:李公麟、梁楷、牧溪。以“扫去粉黛,淡毫轻墨”传世的李公麟所画的《观世音像》,让我认定,《观世音像》非此“白描”笔法莫属矣。李公麟的代表作《五马图》,那几匹西域诸国进贡的骏马,都是驮着经卷进京的吧?而“减笔泼墨”的梁楷,一幅《泼墨仙人》,泼的除了墨还有酒,墨泼纸上了,酒泼肚里了;被尊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的牧溪,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德寺的那幅《观音像》,被视为日本国宝,他粗率简劲、深蕴禅机的画风,对日本的水墨画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但是牧溪“意思简当,不费妆饰”的绘画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从他的几幅画作《松树八哥图》《渔村夕照图》等亦可看出,他的笔墨是需要后代来认识的。

再看这幅观音济难图,我前面说了,《观世音像》非李公麟的“白描”笔法莫属。能从这幅观音济难图上看出李公麟的一针一线吗——李公麟只画画不裁缝——衣袂飘飘的观世音,衣袂飘飘身边飞着香音女神和花瓣。

西夏•供养菩萨

一列排开的四位供养菩萨衣着鲜丽,衣裙逶地巾带飘逸,土红和石绿的色调使得整幅画看上去饱满热烈。这四位供养菩萨像是一家四姐妹,更像是参加农历四月八日释迦佛祖生辰,举行盛大浴佛节庙会的四位盛装女子。莫高窟九层楼大佛殿钟鼓齐鸣,四位女子正默念着心中的祈求,愿佛保佑平安吉祥。

猜你喜欢
维摩九色鹿观音
敦煌壁画中的“探身维摩”像①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九色鹿
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的类型与分期
六月节令殊胜之维摩诘居士维摩无病自灼灸 不二门开休闯首
莫高窟第98 窟《维摩诘经变》新探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自在观音
九色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