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2009-06-04 05:07李晓林
科技传播 2009年2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德育

李晓林

摘要 大众文化以其所固有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及普及性等特征正渐渐影响到高校德育建设。我们应积极利用大众文化的优势,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尽量消除大众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大众文化;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10-0102-02

1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想和愿望。未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德育当作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着眼于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服务。

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的德育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德育正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变革,德育教育不再是靠单一的课堂灌输能完成的了的,其系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越来越突出,它正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全方位影响与作用。这就要求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单纯的理论教学,而且要重视校内外的社会实践。要继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校文化原有的精英取向、“净土”追求和“乌托邦”精神进行更新和补充,吸收各种精华为我所用。

2 大众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双重影响

2.1 关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本质上是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商品性、流行性、通俗性、娱乐性、依赖性、大众媒介性和日常性等特征。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根植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搏动,以其与生俱来的强大精神渗透力越来越快速地建构和刷新着高校的文化景观,对学校文化原有的精英取向、“净土”追求和“乌托邦”精神时时造成冲击,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培育。

2.2 大众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双重影响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使青年文化正在经历世俗化的洗礼,大众文化的盈利性特征,又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弥漫着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价值观显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在择业方向上,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第二,大学生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他们追崇大众文化塑造出的明星,而不再是传统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等。他们对“超女”选秀以及其他平民造星运动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狂热,幻想着“一夜成名”;第三,高校学生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与庸俗化。受大众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波普主义”所代表的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

大众文化同样有其积极性,它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使校园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当代青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就是我”成为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自己的心理成熟度的认定上,认为自己在心理上“很成熟”和“比较成熟”的人不很多,在种种群体特征的认同中显现出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标示的代际群体的尺度。当代大学生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他们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3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德育工作

面对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学校和教师不能等待和观望,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显示学校德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主渠道和主导地位,坚持德育首位不动摇,通过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筑起“精神长城”,增强“免疫力”。

3.1 重构德育体系,使之适应大众文化时代的要求

首先,扩充德育范围和内容,在继续抓好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文化需求方式摆到重要地位。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好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可以配合国家实施的“五个一工程”,来充实学生业余生活,使不良文化倾向无机可乘;其次,学校应健全德育设施,更新德育手段。不良文化倾向对大学生之所以具有魔力,其高科技手段是重要因素。学校德育应从中受到启发,把大众传播技术引进德育过程,这既可以提高德育效果,又能冲淡大众文化消费手段的吸引力。同时,学校应健全教育设施,延长开放时间,争取常到社会上游逛的学生积极参与。

3.2 营造以学校为主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场所,但学校在德育教育上也存在有限性。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可能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大众文化所提倡的积极价值观也会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特有的独立自主精神,也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与积极价值观相适应的各种言行。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一一企及给予正确的辨别和引导,这便依靠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即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有关的教育机构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及时交流情况,研究问题,统一思想,分工合作,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制订合理化教育方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3.3 教师权威与榜样力量

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发展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在德育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与教师权威同样重要。教师权威能使受教育者尊重教育者,从而认同其传递的价值观,对德育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教师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更加信服教师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如果能将教师的榜样力量与教师权威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就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完善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面对纷繁芜杂的大众文化,尤其是面对大众文化中商业性特征的诱惑,广大德育工作者们尤其要坚守底线,为人师表,洁身自好,抵御不良文化倾向的侵袭,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此外,教师自身也应从思想品德、人格等各个方面加强修养,提高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对学生的道德感召力。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德育的技能和技巧,还应增进师生间的交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师的影响力。

3.4 改革德育方法,重视实践

大众文化的普及性和娱乐性或许能给高校德育工作一点启示。一种文化的流行在于它能最大程度的迎合大众需求与口味,以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大众,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在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基础上增加新的方法和手段。不要单一枯燥空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观念的灌输,可以以更生动的形式用更丰富多彩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可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使德育教学过程充满乐趣,也可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老区等。针对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面广而正误参半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采取正面灌输的方法,多选择两难法、评价法等,以培养学生对人物言行和社会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各种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曾琰,张卫伟.自由或是规范?——网络文化视域下德育创新的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09,5.

[2]吴愿.论大众文化的特点[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1.

[3]石开斌.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J].理论导刊,2009.3.

[4]程瑞,林泽玉.大众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

[5]姜葵.大众文化时代高校人文教育策略初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6]沈道海.从文化视野看现代高校德育的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09,7.

[7]韩小敬,张晓丽.论文化多元化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德育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

[8]牛晓玉.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当代经济,2009,15.

[9]吕平勤.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新探[J].中国青年研究,2009,8.

[10]李建刚.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发展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