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华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了汉语典故词语的四个方面问题:典故词语根据其来源的典故类型不同可分为两类:事典词语和语典词语;根据其来源的典故数量多少可分为两类:一源典故词语和二源典故词语;典故词语的结构类型按是否能进行语法分析可分为两类:常规结构和非常规结构;典故词语的形成方式按是否完全取用典源材料中的文字可分为两大类:完全提取式和非完全提取式;典故词语的主要特点:结构的复杂性和词义的隐晦性。
关键词:典故词语;分类;结构;形成;特点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15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77本刊网址:www.hbxb.netお
一、典故词语的界定、分类
(一)典故词语的界定
“典故”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有两个:一指典制和成例。例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二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例如清代昭连的《啸亭杂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图诸事,无不入谱。”《现代汉语词典》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综合考量这两部工具书对典故的解释,我们认为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有来历出处的故事和词句。
典故的用途很广,有用之口语的,有用之书面语的。人们在运用典故的时候4并非一味的照搬,往往会根据一定的语用环境,适当地对典故原有材料进行精加工和改造,赋予典故新的形式、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言语表达形式。这些典故言语表达形式在语用过程中逐渐词汇化进入语言层面,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员。典故词语是典故压缩化、固定化的语言表述形式,是浓缩概括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词句句而形成的固定词语。
(二)典故词语的分类
汉语典故浩如烟海,来源多样,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宗教故事、俗语俚谚及古书诗文语句,是汉民族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心理、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汉语典故按性质可分为两类:事典和语典。
典故词语根据其来源的典故类型不同可分为两类:事典词语和语典词语。事典词语是浓缩概括诗文中引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宗教故事、俗语俚语等形成的固定词语。例如: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伏剑结缨,谢君侯之德。这句话中的“结缨”就是一个事典词语。《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为卫大夫孔悝的家宰。孔悝作乱,子路不从,因而受到石乞、盂黡的戈击,帽带子被碰断,“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结缨”一词就是浓缩概括子路结缨而死的典故故事而形成的一个事典词语。后世遂以“结缨”来表慷慨献身,死于礼义之意。语典词语是浓缩概括诗文中引用的古书诗文语句而形成的固定词语。例如:柳亚子《寄题黎沙纪念碑及铜像》:愧我驱车悭下拜,吟成未敢惜涂鸦。”此句中的“涂鸦”一词是语典词语,典源来自《全唐诗》三百八十七卷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世用“涂鸦”一词指作文写字、绘画的拙劣,技术不成熟,多用作谦辞。
典故词语根据其来源的典故数量多少可分为两类:一源典故词语和二源典故词语。所谓的一源典故词语是指浓缩概括一个典故材料形成的固定词语。例如:阳春白雪、合浦还珠、曲突、曳尾、广武叹、柳絮才等等。所谓的二源典故词语是指浓缩概括两个典故材料形成的典故词语。例如,“囊萤映雪”就是一个二源典故词语。“囊萤”典出《晋书• 车胤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 映雪”见于《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孙康家贫, 常映雪读书” 。“ 囊萤” 、“ 映雪”一为车胤的故事, 一为孙康的故事, 然而有着相似的特点皆贫者的勤学苦读,后常合用,形容勤学苦读。类似的二源典故词语还有“结草衔环”、“胶柱株守”、“悬梁刺股”、“吟猿落雁”等等。
二、典故词语的结构类型
典故词语的结构类型按是否能进行语法分析可分为两类:一类常规结构,即构词遵循汉语规律,可进行语法结构分析。常规结构主要有(1)主谓结构,例如“女娲补天、天女散花、鹤唳、玉润”等;(2)联合结构,例如“郑昭宋聋、牛郎织女、棠杜、簪屦等;(3)偏正结构,例如“冲天翼、洗耳翁、郢歌、膺舟等;(4)动宾结构,例如“纳履、化蝶、炼五色、傍人门户等;(5)连谓结构,例如“掩耳盗铃、割席分坐、上车折袖、借箸以筹等。(6)中补结构,例如“困盐车、立雪程门”等。
另一类是非常规结构,即构词不遵循汉语规律,难以进行语法结构分析。非常规结构的形成是用典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因为典故词语凝缩性的特点,它在构成时经过概括、截取等方法,考虑的只是怎样通过字面提示典源材料,使之承载语义,超越了语言系统的内部构成规律,从而失去了其理据性。因而结构变得不可分析。如“谢豹”,此词的构成成分“谢”与“豹”是什么关系?其结构是动宾还是偏正?唐人刘熹《树营录》说:“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向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故名为谢豹。”这样才明白原来“豹”指杜鹃鸟说的,此词形成是一个曲折压缩的过程。
三、典故词语的形成方式
典故词语是典故压缩化、固定化的语言表述形式,是浓缩概括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词句句而形成的固定词语。典故词语的形成方式就是探讨典故词语词形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总的看来,典故词语的形成方式按是否完全取用典源材料中的文字可分为两大类:完全提取式和非完全提取式。
(一)完全提取式
所谓完全提取式是指根据语用的需要完全取用典源材料中的文字而形成典故词语的一种方式。依据典故词语典源材料的数量不同,提取式可分为两类:同典完全提取式和跨典完全提取式。
所谓的同典完全提取式是指典故词语的构成成分取自一个典源材料的提取式。同典完全提取式有三小类:一是整体型,例如:典故词语“三豕涉河”,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三豕涉河”就是整体取用“晋师三豕涉河”一句中词语而形成的,用来指称文字近似所造成的讹误。二是割裂型,例如“弱冠”一词的产生:《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弱”“冠”这两个不在同一个句法层面的成分合在一起使用,代指“二十”,这虽割裂取用文句,但这种作法竟约定俗成,“弱冠”已经成为一个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三是组合型,例如“家鸡野雉”一词出自晋何法盛《晋中兴书•颍川庾录》:“庾翼书,少时与王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书曰:‘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北之。”“家鸡野雉”这一典故词语系分别取用典源材料中的“家鸡”和“野雉”组合而形成的,用来比喻书法的不同艺术风格。
所谓的跨典完全提取式是指典故词语的构成成分取自二个典源材料的提取式。例如典故词语“悬梁刺股”, 一构成成分“ 悬梁”取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 好学, 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 以绳系头悬屋梁。”另一构成成分“刺股”取自《战国策• 秦策一》“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
(二)非完全提取式
所谓非完全提取式是指根据语用的需要或部分取用或完全不取用典源材料中的文字而形成典故词语的一种方式。
部分取用的非完全提取式,例如:典故词语“集腋成裘”出自《慎子•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腋也。”“集腋成裘”中的“集”和“成”是典源材料所没有的,只是提取了典故材料中的“腋”与“裘”, 但词语的意义却都来源典原文意思,从正面来说,创造了一个新的典故词语。
完全不取用的非完全提取式,例如“斧正”一词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斧正”一词的形成并没有提取典源材料中的文字,而是对典源材料的内容加以概括引申,重新创造一个固化的词语。虽然脱离了原文,但又能让人联想到是从原文变化而来的。
四、典故词语的主要特点
(一)结构的复杂性
典故词语是提取典故材料中的文字而形成的,形成典故词语的目的只是表示典故内容,与典故材料中对应的字面形式只作为典故义的标志出现。如何提取的文字、提取文字的多少以及如何组合都是依据语用的需要,因而典故词语的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从典故词语的结构形式来看,典故词语的结构比较复杂,许多有词组和句子的结构。有的典故词语采用短语的种种构成方式,如“半部论语治天下、三请诸葛亮、割席分坐”等等。有的典故词语甚至采用复句或紧缩复句的形式。如“海鱼失水,困于蝼蚁”就是采用复句的形式;“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采用紧缩复句的形式。
从典故词语的结构关系来看,有的典故词语的结构可以进行语法分析,而有的不能进行语法分析。这是因为典故词语的字面形式常常仅是典故内容的标志,提取典故中文字组合比较自由,可以忽略语法规范。例如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此诗句中的“友于”是一个典故词语,从结构的语法关系来看,无法对其作出语法分析。因为此词没有考虑组合的可论证性和语法的约束性,系割裂提取《尚书•君陈》中“惟孝友于兄弟”一句中的文字而形成的,代表“兄弟”之义。
(二)词义的隐晦性
典故词语的字面形式是提取典故材料中的字词或单用或组合而形成的,它能概括或反映典故的主旨,将丰富的内容凝缩在精炼的文字中,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典故词语的意义往往源于典故,或是典故内容的曲折反映,或是典故内容的引申。典故词语的字面形式与其说是典故词语的表义符号,还不如说是典故内容的标志。典故词语的字面形式的意义或难以理解或可以理解,但与词义无关联,基本上不具有词义的示意作用。因而与一般词语比较而言,典故词语的词义具有隐晦性。
典故词语的词义隐晦性首先表现在典故词语的各个构成成分的意义相加并不等于整体意义。人们虽然知道构成成分的意义,但未必能够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或者,虽然明白整个词语的意义,但不明白为何具有这样的意义,例如:“东坦”一词,不管从构成成分“东”和“坦”的语义的简单相加还是引申推导都得不出“美女婿”之义。这是因为“东坦”一词源于典故:郄鉴派人到王导家选女婿,王家子弟闻讯显得拘谨,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在东床之上,像没事一样,而被王家选中。典故词语或因为背后隐含着某种历史典故,或因为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具有特定的词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典故及文化背景,就无从得知词义。
典故词语的词义隐晦性其次表现在词义与结构的相离性,即词义与结构的关系并不大。与一般词语的语义组合性不同,对于一般语词的语义可以从其结构入手分析,其词义和结构的关系比较密切。例如动词性的典故词语,它们并不像普通动词那样仅表示动作行为,如“焚券”、“采薇”等等。再如名词性的典故词语,它们也不像一般名词那样仅表示事物名称,如“鸡肋”“安乐窝”等等。还有一些非常规结构的典故词语就更是如此,如“而立”、“友于”等,其字面形式往往用以提示出典,标志其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光汉.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7,(4).
[3] 于石,王光汉,徐成志.常用典故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4] 白丁.关于典故词溯源问题的若干思考[J].辞书研究,1996,(4).
[5]唐雪凝,丁建川.典故词语的文化内涵[J].毕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
[6] 王玉鼎.典故词语与历史文化[J].华夏文化,1995,(3).
[7] 王光汉.关于典故溯源的再思考[J].古汉语研究,2000,(4).
[8]罗积勇.典故的典面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