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黎
晏阳初,名兴复,1890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被人们尊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入选“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10大伟人”。1955年与1977年,还曾两度荣膺“当代全球最重要100名人”称号。
立志平民教育事业
晏阳初出生于书香之家,5岁入私塾,13岁离家赴基督教学堂求学。在西学堂,他初步接受了现代西方文化。1907年,晏阳初入成都的华美高等学校就读。1913年,在传教士史梯瓦特资助下,晏阳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政治系。按该校的规定,考第一名者可获英皇爱得华第七奖学金1600美元,但奖学金只授予英国籍学生,学院院长建议他改入英国籍。但晏阳初说:“这代价,对一个中国人来讲太高了。”他毅然放弃了这笔奖金,这种气节使当时港大的校长深表敬佩。
1916年,他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主修政治学与经济学。1917年,晏阳初在当选耶鲁华人协会会长期间,结识了夫人许雅丽(许雅丽回国后曾在女子体育师范任教,1921年晏阳初与许雅丽结为伉俪)。在美国,晏阳初曾经受教于塔夫脱和威尔逊两位美国前总统。塔夫脱教晏阳初的课程是《美国宪法》。1918年,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通过基督教男青年会的介绍,以志愿者的身份到法国参加了帮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用到欧洲的中国劳工的工作。1920年秋,晏阳初满怀热情返回祖国,立志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
从1920年冬至1922年春,晏阳初游历19个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和各地平民生活。后在上海、长沙、烟台、嘉兴等地创办平民学校,开展义务扫盲运动。在长沙,晏阳初的扫盲运动几乎把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了,很多穷苦人第一次有机会走进课堂。毛泽东也曾做过义务教员。1923年8月,在晏阳初联络下,在北京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平民教育的统一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以下简称“平教总会”)。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陈宝泉、蒋梦麟、陶行知、朱其慧等都参加了董事会,朱其慧为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会书记,晏阳初任总干事,主持工作。1926年后,平教总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实验室”,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当年10月,平教总会在定县设立办事处,着手开展定县实验,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定县实验,达10年之久,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日军把战火烧到河北,平民教育实验重心不得不向华西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受到批判。离开祖国后,他将视野扩展到亚非拉美各洲的欠发达国家,他将平教会建立之初的口号“除文盲、作新民”,扩展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晏阳初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推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定县实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指导各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验。1967年,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成为国际乡村工作人才的培训中心,仍以“四大教育联锁进行”为基本原则。
鉴于晏阳初多年来为推行平民教育所做的贡献,1943年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全美纪念委员会推选他与爱因斯坦、莱特、福特、杜威等国际名人并列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10大伟人”,这一殊荣得之不易,使他享有了崇高的国际声望。菲律宾总统、泰国国王都曾把本国最高奖章颁发给他,以表彰他对自己国家平民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88年晏阳初98岁寿辰之际,里根总统在给他的贺辞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1989年布什总统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辞中说:“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您使无数的人认识到:任何一个儿童决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
“博士下乡”运动
晏阳初一直把是否具备相当的人才条件作为乡村建设实施成功的关键。为使定县实验顺利进行,晏阳初多方游说,延揽人才,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
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舍弃城市待遇优厚的职位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来到乡村,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
冯锐和傅葆琛两位博士是率先到定县去的。晏阳初说:“冯先生和傅先生是第一个将‘到农村去或‘到人民中去的口号付诸实际行动的归国留学生。”冯锐教授是著名的农学博士,留美8年,还在罗马国际农学院做过研究,但他回国后教了12年书却没有见过一个农民,没有体验过一天农村生活,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他在晏阳初劝说下义无反顾地到了定县。傅葆琛是清末翰林学士之子,在美国获“乡村教育”博士学位,后出任平教总会乡村教育部主任。此外,来到定县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如“平教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卫生教育部主任陈志潜,等等。这些到定县的博士绝大多数是外国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现代高等教育基础,在多个研究领域具有较高职称。值得一提的是,博士们以前的单位及职务都还不错,但是他们都辞去了原来职务,放弃升迁机会,举家搬到定县农村,与农民们一起劳动和生活。这一时期,到定县农村的知识分子有几百名,1926年到定县的有66人,此后逐年增加,1928年为82人,1929年为204人,1935年达500人,可以说,当时定县形成了一个以高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平民教育社会”,为乡村建设实验迈出了第一步。
首次社会实况调查
1929年秋,晏阳初及平教会同仁在定县进行了细致的社会调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实况调查。
社会调查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项新工作。当时农民受城市人欺凌太多,一听说城市有人来调查乡村日常生活,即惴惴不安,以为大祸将至。如北京某医院曾派人到乡村从事改进卫生工作,即被村民驱逐。1920年燕京大学有学生修“社会调查”一课,选取乞丐作调查对象,以聚餐形式邀请乞丐谈话,平日只见满街乞丐,可当时参加聚餐的只有19人,又多不愿回答问题,可见当时搞社会调查之难。
定县农村社会调查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农民的不合作、不理解。如,调查富家人口、地亩时,因为村人避富,不肯告知准确数目;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各家报告人口时,往往将家中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