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沉淀,它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魂,传承并把它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心气浮躁的今天,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新的课程标准界定的“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因此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显得尤其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需求欲望,实现文本向人本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古诗文教学都是在统一的教材下进行的。语文教师没有选择的余地,无法顾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只能以本为本来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倦、应付,哪里还谈得上接受并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不妨根据学生的需求对课本内容做一些人性化的调整。在备教科书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教七年级学生学习《童趣》这篇古文时,笔者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并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反复地诵读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口、耳、心、眼多种感官同时感受文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把深藏在脑海深处童年的信息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呢,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就能很快地进入到一个童趣十足的孩子世界,从而开始喜欢上古诗文课。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课外的读物。像《菜根谭》《弟子规》等。这些课外读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回归古诗文的德育功能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诗文教学中。让古诗文中的德育功能回归语文课堂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排斥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相反,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感悟中得到品德的提高,依赖于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理解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因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操品德的培养。因此应回归古诗文的德育功能。
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以一边指导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一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仕途失意时虽有点莫名的惆怅和感伤以至产生消极“遁世”的思想。但在词的结尾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又表现出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绪。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同时让他们懂得如何积极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三、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讲授法作为传统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被看作是“填鸭式”或者是“灌输式”的代名词,被很多人所否定。其实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在该讲解的地方必须讲解,否则学生将会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只不过在进行此过程时要和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老师在讲授知识时要把学生的因素考虑在内。教师可采用设疑、启发等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
比如在讲《木兰诗》这首诗时就有许多学生不了解的内容,例如(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什么要那样解释?(2)“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等,这些问题学生提出来,笔者并没有立即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又设计了一些小问题,比如:(1)在战场上经历过许多次战斗之后,“将军”们都死了,而“壮士”都回来了,这可能吗?依你的经验判断一下战斗后的情况。(2)在你所看过的电视剧或电影中有过女扮男装的镜头吗?请你谈一谈。学生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会从不同的生活体验出发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的探究因而得到答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评的。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适时适当的讲解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让他们参与了,他们才拥有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七至九年级目标解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于古文的处理,我们要把握好一定的度,以培养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为主。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七至九年级学段中,语文课本上选用了大量优美的古诗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欣赏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这样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出了春天的小雨在风的伴随下悄然而至人间的动态美,一个“潜”一个“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绵绵、万物被滋润的过程美。
2.欣赏传统文化的图画美
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音乐、诗歌、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我国的古诗词作者大部分都是唯美派,他们不但要求自己的作品内容隽永,而且可以让读者欣赏到美丽的图画,以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诗配画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欣赏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魅力不仅在其语言和写景上,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在优美的诗句中蕴含一种极美的意境。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词中,作者通过简单的28个字就为我们创设了秋风吹起,游子备感孤独、凄凉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丁叶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八中4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