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清 孙振中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
《水浒传》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中“杨志看那人时,却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
这两处的“泼皮破落户”的不同含义,只要通过其所在语言环境进行语用联想,便可知道。
联想是以大脑的功能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而“语用联想”则是“外来信息源引起大脑皮层活动,激活了原有知识图式中的相关信息,使新信息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1]。因此,在阅读理解文章时,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存,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源,进行恰当的语用联想,不但能帮助我们较准确地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利于高三学生顺利地解答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试题。
进行恰当的语用联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关键语词进行联想
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在于这个语词能在听者的脑海里产生一个联想的心象。换句话说,语词的意义要靠语词在说话者或听话者心中引起的心理过程来解释。”[2]阅读文章时,运用作者提供的语词,再进行恰当的联想,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这个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蕴含的意义。
例(1)2005年全国高考上海试卷第7题:第①段中“体无完肤”的意思是。
“体无完肤”,《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形容遍体鳞伤。显然,这个词语是用来写身体受伤的,而上海试卷所采用的材料——《回望昨日的感伤》中却说:“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感。”“感”是一种心理活动,由身体受到极其严重的伤害而体无完肤,则可联想到“心灵”的“体无完肤”是指心灵受到极其严重的伤害,答案就可确定:第①段中“体无完肤”的意思是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例(2)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的“鱼翅”“萝卜白菜”因其比喻本体未出现,因而是什么并不明确,为此可以在文本语境的提示下作词义关系的联想。由“鱼翅”可联想到“美味佳肴”,再联想到“对人有益”的东西,就“文化遗产”而言,鱼翅则可指“文化遗产中的有益部分”。同样也可得出“萝卜白菜”的含义。
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题目本身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义。如:《夜》可以让人联想到黑暗、冷寂、阴谋等等,《灯》可以引人联想到光明、希望、温暖等。
在教学中,抓关键语词,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就可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二、关注超常搭配的句子
文章中词语的搭配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语义规则来搭配的,但有的语句搭配虽合语法规则,却有悖于语义规则。对于这一类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动原有的知识,进行恰当的联想,才能理解其意义,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例(3)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蜜蜂是无法“唱”歌的,但这个句子却把“唱”与“蜜蜂”“春词”联系起来,使“唱”成了“嗡嗡叫”的替换词。因而“唱”这个动词又给“蜜蜂”添加了人性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蜜蜂在春天里十分快乐。
例(4)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郑愁予《错误》
“错误”而谓之“美丽”,这是一种不合常理的搭配,即超常搭配,语言简约却含义隽永。“美丽”让我们联想到女子曾有过的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象的美丽细节。“马蹄声”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尤为美丽,显示出女子由期待到惊喜的心理;错误就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错误让女子陷入到极度失望中。
例(5)2007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是“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泰山是山,不是镜子。作者这里运用了超常搭配,如果考生知道进行语用联想就不难解答这道试题。镜子的特点是映照形象,泰山也可映照,照出文中所写的文人、帝王、游客的形象特点,即杜甫、李白、秦皇、汉武和我。如此,题目就很容易作答了。
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许多类似的题目,考生如能恰当地运用语用联想,定能突破这一阅读理解难点。
对超常搭配的语句进行联想,一是把本来看似虚拟的世界合理化,二是排除表面的逻辑荒谬,从背景知识中寻求与之相关的可能解释。这是因为“人类思维不能容忍意义的真空”[3]。
三、故意违反交际规则语句的联想
人们用于正常交际的语句,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即符合量的规则、质的规则、合作规则、礼貌规则,说话人语句的意思才能被听话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才能被读者理解,但在许多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却故意违反交际规则,这些违反交际规则的语句又往往含义深刻。这就要求读者特别注意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运用联想去挖掘这种“违反”规则语句的言外之意。
例(6)
周朴园:……顺便把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旧衬衣?
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老爷这种纺绸衬衣不是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曹禺《雷雨》
这段对话中,鲁侍萍共说话四次,其中有三次违反量的规则,故意给出许多多余的信息,这些看似多余的信息,其实含有不尽的言外之意。这些言外之意,周朴园就是运用联想得出来的:只叫她转告一下找衬衣的事,她为什么要说出这么多“多余的话”?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下人对一个老爷说这样的话是不应该的,也是不适宜的,可她确实这样说了。无疑是有用意的。再联系鲁侍萍话语的内容:对衬衣的有关信息了解得清清楚楚。周朴园自然应该认出她是谁,也懂得她的言外之意了。
再次读者也可对周朴园作相关联想:周朴园对三十年前的梅侍萍日思夜想,今天,那人站在他面前,他却不认识。他所谓的纪念,房间里的摆设就真成了一种形式,而不是真心牵挂着那个为他生了两儿子的“前妻”,周朴园的虚伪就可见一斑了。
又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总在该把情况交待清楚的时候用一句“原来如此……”来了结,鲁迅故意少给信息也属于违反量的规则,我们理解鲁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时,同样可以像鲁迅理解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一样,鲁迅根据向子期所处环境和自己所处的环境,运用联想,才懂得的。我们也可根据鲁迅所处的环境进行联想,就得出这句话的言外之义是:表现处在黑暗、专制社会里的鲁迅的悲哀和愤怒。
《阿Q正传》中,当阿Q宣布“革命了的时候,以前不准阿Q姓赵的赵太爷、秀才却称他为“老Q”“阿Q哥”“朋友”,这显然违反交际中的礼貌规则,如此套近乎,一下让读者联想到其目的是:探革命党的口风。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运用语用联想就可知:牛二被称为“泼皮破落户”,表达了汴京人对他的憎恨,而王熙凤被贾母称“泼皮破落户”,表达了贾母对她的喜爱。
当然,恰当地运用语用联想,还必须注意联系语境,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注释:
[1]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2]徐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87.
(陈红清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338025;孙振中 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中学3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