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与阅读教学”课题研究

2009-06-02 09:2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阅读教学同学

李 平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两大内容目标是:(1)阅读与鉴赏;(2)表达与交流。这样说来,语文无外乎就是读和写的兴趣和能力,即爱读爱写、会读会写,同时在读和写的过程中,突出学生本位,强调个性特色,表达真情实感,贯穿其中。

阅读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是前提,是基础。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光潜先生在《我从怎样学国文谈起》一文中,回忆读古文的感受:“头脑里甚至筋骨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词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这不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绝妙注解吗?“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广泛的阅读,这个源头就是深厚的积淀。

而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居于一线的语文教师,却深感悲哀。三个小小的细节让笔者感触颇深:

其一:一日无意之中看到一位同学的抽屉,科幻网络小说有好几本,封页已破,而在这些小说的堆压之下一本语文读本却是崭新如初,一句“不感兴趣”便是对这一局面的解释。其二:过新年发短信基本就是转发别人的经典句段。自己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几句漂亮吉祥话,常常十来个字别字好几个。其三:一次阅读欣赏谢冰莹的《爱晚亭》,顺及讲到巴金的《家》《春》《秋》中的人物,知道的同学寥寥无几,大半同学目瞪口呆,呈茫然无知状。

当然笔者所在的是偏僻乡村的普通高中,教的是普通班级,笔者认为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只要是一个学生,就应该对祖国的语言热爱、有学习的欲望、有运用的能力。

探究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反思造成现状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阅读目的不纯

在高喊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这一道“龙门关”屹立不动,在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的色彩非常浓厚,语文阅读教学为“考”而教,为“教”而读,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目的“立人”一说,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侧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便被异化。“语文如一泓清泉,涤荡人的心扉”“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程,让人心驰神往”这样的描绘大多在高考应试作文中才会出现,而那样的语句也不过是莘莘学子投人所好,为语文所作的粉饰而已。

二、阅读主体不明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规范的答题思维,训练应试能力,完成已定的教学任务,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分析思考 、品味和体验。一篇文章的阅读收获往往通过掌握哪些做题技巧来衡量。此时的学生是训练的工具、填充的容器。即使是一些名为品味感悟的设计,往往也落入热闹式、表面化的俗套,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阐释、丰富以及自我追求、自我超越难以触及,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享受到体验、思考、感悟的乐趣,语文课的魅力无法施展。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无从说起。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重新调整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者作为文本的研究者、阐释者、提升者的角色,重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

三、阅读方式单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具体地说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但我们一般的阅读教学中,实施的往往是狭义的阅读。“自主、探究”等方式的有效运用不足,阅读效果不明显。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突现对话不仅仅是阅读与思考简单的组合,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宽松环境中主动进行“质疑问难式”“角色体验式”“问题讨论式”等探究学习,这些也是阅读的有效方式。

四、阅读面窄量小

农村中学,普通家庭,条件所限,图书馆的设置、家庭电脑的普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的阅读面涉及的不是所发的语文课本和读本,就是校外小店铺里的武侠言情、卡通科幻等书,即使有所谓的图书馆,由于课堂学习时间限制,真正意义上开设的阅读课或者课余的自由阅读时间都是少之又少。语文的课堂应是开放的大课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此,单靠课内的几篇名家名篇是难以承载阅读教学的重任的。这样,没有吸纳哪有释放,没有广博的阅读哪有笔下的千言,阅读教学举步维艰。

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组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教研组,主动承接国家级课题“校园文学与阅读教学”,这给迷惘中的我们指明了另一个方向:阅读教学语文要让学生会读会写、乐读乐写,校园文学的确是开辟的另一条蹊径。具体实施中以课堂为载体,以活动为依托,让校园文学活动与阅读教学完美联姻,开创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素养提升打造新空间。

(一)立足阅读根本目的,侧重情感价值维度,挖掘学校本土传统,营造和谐文化校园氛围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老校,山清水秀之地,人杰地灵之所,学校亭台楼阁、古朴典雅,花鸟相欢、环境幽美。学校极负盛名的“高仓八景”如“古井流泉”“芭蕉夜雨”“香樟滴翠”“汉山秋枫”等无一处不蕴含着文化气息,学校培育的人才大多也是文墨极佳之人,诗文对联,随处可见。为了促成课题的有序推进,笔者学校里王老师的一堂课题研讨课无疑提供了校园文学与阅读教学联姻的一种具体模式。

当一曲入选中华百首著名校歌的《高仓之声》响起后,伴随着熟悉的旋律,上课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不由自主哼唱起来,这一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激起了同学们求知的欲望,随着一幕幕校园风景图的展现,同学们非常兴奋,指点着、讨论着,这些地方几乎每日都经过,如此之熟悉,如此之亲切,并且居然每一处景致都有校友的诗文相配,让人惊叹不已。好几个同学主动要求配乐朗诵,随着同学饱含感情的朗诵,师生心中对母校的亲切之情、自豪之感油然而升。接着,王老师布置同学们为校园新景命名吟诗时,同学们跃跃欲试,校园四合院的门楼前,有好几位同学在研读门楼上的对联。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就是阅读教学与校园文学联姻追求的境界,兴趣的培养、素养的熏陶就在这点滴的细节之中。

(二)关注有形课堂,利用无形网络,倡导个性阅读,拓展阅读领域

课堂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其实只要能有可学之处即为课堂,社会不就是一所人生的大课堂吗?狭义的课堂是有形的,有限的,要真想在这有形有限的课堂饱学所有,绝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暴满,网络无疑成为师生的第二课堂。

同样,本校吴老师的另一堂课题研讨课也拓展了我们阅读教学的新领域。

多媒体播放的《百家讲坛》中于丹老师关于《论语》的讲座,于丹老师将《论语》的精典要义和现实的人生追求相结合,深入浅出、透彻精辟,同学们内心受到了无形的感染。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一幕时,同学们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吴老师建议同学们课余阅读《论语》时,同学们已是兴之所至了。《论语》这部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就在这有形的课堂,利用无形的网络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只要有条件,即使看不到原著,听听讲座也都是一种有效的熏陶吧!

还有我们常常鼓励的拓展性阅读以及探讨疑难知识点,利用网络都能有效地进行或得到较好的解决。尤其是一些爱钻研、乐探讨的同学在大课堂的引领下,能进一步获得新知识、拓宽视野、读出个性。

(三)依托具体活动,强调能力培养,贯彻全面发展,丰富课余生活

校园文学是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广泛而有效的方法,旨在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符合当今时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教学“立人”这一目的的载体之一。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激情澎湃,有强烈的求知渴望,有表现自我的需求,校园文学活动寓教于乐、融学于趣,既提升了文学素养又落实了全面发展,还丰富了课余生活,使校园文学文墨飘香、朝气蓬勃,让学生释放热情、张扬个性。

笔者负责学校团委工作,将语文教学与团委活动有机结合真是一举两得。比如:成立文学社团、开展征文比赛、举办诗歌朗诵会、筹备文学讲座、印制文学刊物、编辑优秀文集、组织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反响良好。

一本文学社刊的印制,从写稿、组编到设计、排版再到印制无一不凝聚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当一本散发墨香的刊物出版时,参与的同学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情又岂是语言所能形容的?创作组编等这当中的付出与体验又岂是一堂课所能承载的?

不说别的,就如元旦时举行的校园艺术节,同学将冰灾、地震、奥运等08年几大主题事件通过诗文朗诵的形式串联起来,让我们再次重温那透彻心扉的痛,那感人至深的爱,情感表达的自然,遣字炼句的精当,就让作者、听众无形之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深刻的阅读教学课。

当然,阅读教学与校园文学的联姻方式,本文只是挂一漏万。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博大精深的工程,校园文学活动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但我们认为如能好好利用校园文学活动,开垦好这片肥沃的处女地,阅读教学这座百花园将是鲜花盛开、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肖万祥.高中新课程实施解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平 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 41015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阅读教学同学
“云南省校园文学·昭通学院野草文学周”开幕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