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备考谨防“伪案例”

2009-06-02 06:58李民昌
决策 2009年4期
关键词:分析题考试领导

李民昌

考生如果掌握了识别复习资料中“伪”案例的方法,做到去伪存真,就能减少无用功,提高针对性。

在公选考试中,案例分析是笔试的必考题型,难度大,分值高。但笔者在接触和辅导公选考生时,发现公选考生中存在对案例分析试题了解不多、认识不清,走入误区、事倍功半的共性问题。

正确认识公选案例是正确备考公选案例的前提。公选考生应该正确了解公选考案例的目的和要求,弄清公选考试案例和教学培训案例的区别,抓住公选考试案例题的特点,避开某些公选辅导书籍对公选案例的误导。

教学案例与考试案例的区别

近年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中普遍开展了案例教学,有些公选考生在干部培训中接触了案例分析。受教学案例的影响,他们在公选备考阶段和实际考试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套用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虽然做公选案例分析可以借鉴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但二者毕竟还有较大差别。公选考生应当仔细揣摩考试大纲对案例分析试题的考试目的、试题特征、答题要求的说明,弄清教学案例和公选考试案例之间的区别。

在目的上,教学案例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介绍某种管理方法,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公选考试的案例分析则是为了考察应试者是否具有正确履行领导职能的能力,为此刻意选编的案例大多和领导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内在联系。

在案例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案例一般较为复杂,既有案例本身,还有背景介绍、相关资料、辅助说明等,公选考试案例则多是选择领导活动或管理实践中,相对单纯的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件具体事例,只在较高层级领导干部的公选考试中采用数个材料的复合案例。

在案例分析方法上,教学案例分析多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员集体研讨,力求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案例分析的较好答案,公选考试的案例分析则由考生自己依据所学理论,按照所给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作出判断。

在时间支配上,一个教学案例的研讨分析可以用上2小时,时间比较充裕;公选考试中解答案例分析题时,可供考生支配的时间往往不到半小时,时间非常紧张,无法从容思考。

在分析结果上,教学案例只要在课堂上用语言说明自己的看法或小组的观点即可,不需形诸文字;公选考试中的案例则需要考生把自己的看法(答案)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字斟句酌,写成一篇类似“小作文”的答案。

如何识别“伪案例”

考生在备考阶段,都会购买若干复习资料。涉及案例分析的公选复习用书,有的是模拟试题的形式,有的是所谓。真题汇编的形式,有的自称是专门的“公选案例X百例”。每本书中既有一些符合公选考试要求的“真”案例,又有不乏背离公选考试要求,几乎不可能进入公选考试的“伪”案例。考生如果掌握了识别复习资料中“伪”案例的方法,做到去伪存真,就能减少无用功,提高针对性。

在备考阶段识别“伪”案例,必须依据公选考试大纲关于公选考试案例的说明和规定。分析近年公选考试公共科目中的案例试题,可以说所考案例的内容均来自党政干部的领导工作实践或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现实感,几无杜撰的痕迹。由此可知,除了专业科目考试中的专业案例,凡是脱离我国当代领导工作实践和行政管理活动的事例,都不会成为考选领导干部的公选案例。

第一。古代的事例不会成为当代的公选案例。在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中,讲到领导科学、公共行政、现代管理等内容,教材会举出古代的一些事例加以说明,教师也会把这些事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于是,有些公选辅导材料也收入了这类案例。

如某销量较大的《公选案例分析x百题解答》上收录的一个选才用人案例说:“三国时代的刘备,论谋略不如诸葛亮,论武艺不如关、张、赵、马、黄,但他有识人用人和组织的才能,把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组织起来,促成了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的组织才能已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请根据选才用人的有关理论分析上述案例。”其它还有“诸葛亮的决策体现了哪些原则?”,“刘备应采取何种领导策略?”、“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赵武灵王成功引进胡服骑射”等。这些案例用在教材和课堂上是可以的,但作为公选考试案例则明显不妥。

第二,外国的事例不会成为我国的公选案例。国外的领导活动与管理实践中也有许多反映领导规律、管理原理、用人方法的典型事例,它们可以用作平时考试的案例分析,却不能进入公选试卷。

如某公选考试指导书中列出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力排众议,起用缺点明显的格兰特将军;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克罗克的“走动管理”;美国标准公司抑制企业成本的主要措施;日本太阳公司实行“开会分析成本制度”等。

书中提供给公选考生的这些案例既不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又年代久远。不管这些案例多么典型,终归国情有别,领导环境、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不一样,公选考生无论如何不会像外国人那样去分析处理所给案例,作出的答案未必能看出考生是否具备领导能力,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公选案例。

第三,基础理论方面的材料分析不会成为考察领导能力的公选案例。某公选辅导案例分析专书中的材料分析约占其全书的四分之一,材料分析是研究生考试和学习中的常见题型,公选考试的综合案例也出现过“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形式,但公选案例中的各个材料都取自领导实践,而不像此书所选材料多是基础理论方面,要求回答的问题也是基础理论。

如,材料一:刻舟求剑,材料二:楚人过河;材料三:塞翁失马。要求分析这三个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刻舟求剑和楚人过河的教训是什么?塞翁失马的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

这类材料分析一般要求考生分析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或分析某个观点对不对,而公选案例通常要求考生评价案例中的做法好不好,或指出案例反映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所以,非领导工作和管理活动的材料分析,从内容到问题都不符合公选案例的特征。

第四,非行为性的格言成语不会成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公选案例。有的公选复习书把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也作为案例供考生练习解答。

如(1)有人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又有人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你怎么看?(2)你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何看法?(3)如何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公选案例来自领导和管理实践,一般反映领导者的某些做法或组织的某种活动,带有“情节”特征。而生活中的格言警句、成语谚语是对某个道理的高度概括,没有“情节”,也就不能成为公选案例。

第五,论述性的理论问题不会成为公选案例。公共科目的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是两种不同的题型,二者考察的能力要素不同,答题的方法也完全不同,有的公选复习书却把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混为一谈。

如某书的案例分析题: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案例分析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第六,古代贤哲、当代领袖、管理大师的“语录”不会成为公选案例。有的公选复习书认为古今中外思想家、政治家、管理学家说过的话也是案例,把孔子、孟子、荀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说过的话拿来让考生分析。

如某个《公选案例分析X百题解答》中的案例分析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你理解管理理论,但不具备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你还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反过来,如果你具备管理技术和能力,而不掌握管理理论,那么充其量你只是一个技术员。请问(1)这句话说明了什么?(2)试用有关理论分析为什么技术能人不一定当得好一把手?(3)说明领导职能的作用。

这也是一种误导,因为公选案例要分析的内容是“事”,不是“话”;要求考生回答“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评论别人“为何这样说”。

第七,概括某种现象的研究成果或实验结果不会成为公选案例。有的公选辅导书中还收入了诸如“霍桑效应”、“马太效应”、“南风效应”、“皮革玛丽翁效应”等所谓“案例”。这些内容是学者们对某种现象的抽象概括或从某一实验中得到的研究结果,它们会使领导者从中得到启迪,有助于领导者走向成功,但这些现象或实验不能在公选考场复制,故不会成为公选考试案例。

猜你喜欢
分析题考试领导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提高初中生解答《思想品德》材料题的对策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巧用“三法”指导高年级语文阅读分析题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