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群体性事件说服力

2009-06-02 06:58曹任何
决策 2009年4期
关键词:瓮安威信警力

曹任何 王 君

说服力是群体性事件能否有效处理,平息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领导者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说服群众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个基层领导者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现实的问题。

2008年6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黔北小县瓮安。这一天,瓮安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瓮安事件和近年来其它突发群体性事件一样,与相关领导者在群众面前缺乏说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提升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说服群众的能力,是摆在基层领导者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现实的问题。

说服群众是领导者的核心工作

领导的本质是领导者引领、说服被领导者,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说服被领导者的能力是领导者的关键能力。在群众面前有没有说服力,说服力强不强,是判断领导力强弱的直观标准。

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由于发生、处置的时间短,问题严重,情况复杂,信息不畅,流言满天,人心惶惶,特别需要关键领导者一言九鼎,一锤定音,给出群众信服的解释和承诺,这样才能达到快速平息事态的效果。领导者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说服力强不强,群众对领导者的话听不听、信不信,直接决定着事件的处理效果。

在瓮安事件中,由于瓮安党政一把手一直未能直接出面与人群对话,“等不来一个领导说话”的人群开始冲向县政府。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在尚未展开充分调查的情况下,草率定性为“有组织、有预谋”的事件,并依照惯性思维急于寻找幕后“黑手”。随后,当地媒体开始大规模刊登和报道,“瓮安群众愤怒谴责不法分子”等新闻。政府仓促下的这一结论,很难令人信服。新闻一出,引起更多群众的反感和猜疑。

领导者先是不出面,接着是出面了却缺乏应有的说服力,这是瓮安事件中领导者给群众的一个直观印象,而这直接影响了瓮安事件的进程和结果。

几乎同时,贵州德江“6·25”群体性事件却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中学生魏文杰系他杀的谣言在全县范围内迅速传开后,为及时澄清真相,引导舆论,德江县公安局组织召开了有关县领导、新闻媒体,死者亲属等200余人参加的通报会。会上出示了翔实的证据,客观生动地讲解案情,还现场解答了诸多疑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公信力。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到事件真相,挽回了负面影响,消除了隐患。

在瓮安和德江的群体性事件中,领导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充分说明领导者能否出面说服群众,说服的方式如何,有没有说服力,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说服力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有利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稳定与持续。一种稳定的领导关系的形成,不可能只是领导者意志单向推行的结果,而是需要说服客体;第二,有利于实现社会动员,实现领导效能的最大化。说服力越强,被领导者的服从就越自觉,服从范围也越广泛,领导效能也就越大,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大多数人对领导者的信服与认可,所产生的群体压力,不仅强化了他们的服从意识,还会对那些出于个人原因而反对领导者的成员,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预见,领导者将越来越多地直接面对群众,去说服群众。如何和群众打好交道,做一个有威信、能说服群众的领导者,对于基层领导而言尤为重要。

群众缘何难以说服

说服力既是一个与领导者个人的人品、魅力、能力等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与当前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整体性问题,是群体性事件能否有效处理、平息的关键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与重视。

部分基层特别是县域领导威信不足、说服力缺乏的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其后果将是严重的。基层领导在危机爆发时,面对群众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腐败导致领导者形象丧失,说服乏力。腐败使社会利益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集中于政府官员及其同伙身上,领导者的社会公众代表形象大大受损,其说服力当然随之消减。

当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方式多样。腐败使干群关系,特别是部分领导者与群众关系脱离、疏远甚至对立,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一但群体性事件爆发,领导人很难说服带有对抗情绪的群众。

二是,阶层分化导致利益对抗,说服乏力。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持续分化,工人、农民阶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相对下降。在经济增长中日益边缘化的阶层,产生了相对被剥夺的政治离心心理,对领导者的公正性,代表性产生疑虑,导致领导者很难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GDP崇拜导致心态失衡,说服乏力。片面追求GDP,使群众不得不面对环境恶化、频繁拆迁、大搞形象工程等问题,容易诱发对抗。同时,政府不可能永远保持让民众满意的经济增长率,特定时期经济出现负增长亦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将领导者的威信和说服力维系于经济增长,无异于引火上身。

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注重追求经济增长,很可能会付出政治民主、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代价。一旦如此,群众“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将不可避免。瓮安相对德江而言经济更发达,但是当地治安状况却相对欠佳,群体事件屡屡发生,这与当地很多群众的相对失衡心态不无关系。

如何努力说服群众

领导者不能说服群众,自然是没有威信的表现。威信是群众发白内心对领导者的一种真实感情的结果,是领导者的言行引起群众共鸣的综合反映。一个领导者,要有效地实现目标,不但要有权力,而且更要有威信。

要想树立威信,在关键时刻能说服群众,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或者最大限度减少其负面影响,领导者除了平时要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勤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外,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要慎用警力,不要放弃说服群众的努力。警力使用程度和频度是与说服力成反比的,滥用警力是领导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先兆。警力出动之时,往往就是是领导者说服力丧失之时。原本安定和谐的局面,很有可能因为滥用警力而出现危机。对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

尽管有瓮安事件这样的教训,但一些基层领导却坚持认为,要有威信,就必须要有权力,在群体性事件中必须要使用警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错误和危险的。心理学研究证明,武力展示一旦被认为带有侮辱成分,即便实力对比悬殊,在一定条件下也很容易导致暴力冲突。不满领导者动辄出动警力对付群众,这是许多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鉴于此,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曾撰文指出,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明确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现场秩序,化解矛盾,制止过激行为,防止局势失控。坚决防止因用警不当、定位不准、处置不妥而激化矛盾。

其次,要及时沟通,不要放过说服群众的机会。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是化解矛盾冲突的不二法门,只有做到及时和群众沟通交流,才有可能去说服群众,避免事件升级和事态恶化,才能最大程度地解释事情真相。同时,在沟通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解群众真实诉求,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等不来一个领导说话”,是瓮安事件不断升级,冲突范围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领导不出来”,而是不断关起门来开会研究对策,不仅错失了说服群众的机会,也错失了准确研判局面的机会,直接导致决策出现偏差,这是瓮安事件的深刻教训之一。沟通的过程,既是说服的过程,也是为后续决策,收集真实有效、有针对性的关键信息的过程。

同时,要及时决策,不要错失稳定群众的机会。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往往较为突然,维持时间很短。在事件过程中,往往流言四起,各种利益群体的人可能参与其中,导致事态极易朝着复杂化、暴力化的趋向发展。因此,果断决策是避免事态不受控制,进而演化为更大冲突的必然要求。

在瓮安事件不断发展升级恶化的关键时刻,从县到州层层开会研究对策,层层等待上级指示,层层采取观望态度,决策不果断,应急行动迟缓,丧失了制止事件恶化的有利时机。面对群体性事件未能及时决策,导致事态不断恶化、失控,这是瓮安事件给我们的又一个教训。

猜你喜欢
瓮安威信警力
关于“人的威信”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面向多单位多任务的警力优化模型
瓮安:“体旅融合”新路径
党建引领
警力配置的理论探讨
公安基层警力流失问题研究
四川宜宾至威信高速有望年底开工
有关警力概念的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