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棘螈的哥哥姐姐们

2009-06-02 03:12
中学生天地(A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工孵化镇海小东西

云 骞

“再见,小棘螈。我们会回来看你们的。”初夏的一个明丽的下午,瑞岩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林阴道上,宁波北仑柴桥中学的十几位同学深情地注视着自己的“小伙伴们”从盆子里缓缓爬出,探头探脑地走入它们本该生活的野外世界。

这群特殊的“伙伴”,就是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500万年之久的濒危两栖类动物——镇海棘螈。据不完全统计,这种自恐龙时代起就已存在的两栖类活化石,目前的野生种群数量仅剩300尾左右。物竞天择,岁月虽然赋予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可镇海棘螈的生存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了能让镇海棘螈更好地繁衍生息,在北仑柴桥中学,有着这么一群可爱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兼任棘螈研究员、保育员,用自己的爱心和双手为镇海棘螈撑起一片大大的天空。

镇海棘螈研究社

“有一天,老师带了几条奇怪的小东西给我们看。它们长得黑不溜秋的,有点儿像壁虎。背部有明显的脊状突起,懒洋洋地趴着。虽然它们对我们爱理不理的,但是蛮可爱的。” 徐湛是柴桥中学镇海棘螈研究性学习社团的前一任负责人,这个长相朴实的男生在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时的情景,描述得绘声绘色。

从那时起,同学们便开始对镇海棘螈——这种家乡特有的两栖类活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他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还抢着报名参加棘螈自主学习研究社团。

“起初社团也只是个兴趣小组,成立的初衷是让学生们了解镇海棘螈,增强保护意识。”生物老师刘毅说。随后,大家都觉得应该动手帮帮这种濒危动物,成员就多起来了。2006年,研究社还特地邀请在镇海棘螈研究领域很有权威的中国科学院生物所谢峰教授到校举办讲座。

镇海棘螈喜欢生活在安静、阴湿、落叶乔木繁茂且终年有积水的池塘和沟壑边缘,学校在水池边开辟了一小块地方,依照野外环境布置,作为“繁育基地”。每过一阵子,徐湛跟同学们总要到森林里去翻泥土、查看石块缝隙。他们不仅会把受孕的雌棘螈带回来,帮它们孵化宝宝,有时甚至还要将“矜持”的棘螈请回实验室,养在容器里交配产卵。

经过数次野外实地考察,一尾尾镇海棘螈开始在柴桥中学安下了家。

孵化

2008年9月,同学们在水池边的草丛里惊喜地发现了100多枚看上去跟小玻璃球似的棘螈卵。“如果这些小棘螈卵都能成功孵化出来的话,该是多么了不起啊!”高二女生何威告诉记者。学理科的她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对动物充满兴趣,加之工作认真负责,已被推选为柴桥中学棘螈研究性学习社团的新一届“掌门人”。

“高三学习比较忙,社团的工作自然就落到了我们低年级学生的肩上。不过我们也一定能干好的。”何威自信地表示。

为了防止卵在室外被蚂蚁等昆虫噬咬,同时也避免受到菌类感染,同学们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把这些卵宝宝转移到了实验室内铺有湿纱布的容器里。

观察、记录、摄像、数据分析、撰写研究报告,从那以后,同学们的心就跟孵化中的棘螈卵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100多枚卵中的绝大部分陆续破壳,鱼苗似的棘螈幼体“前赴后继”地跳到清水里。可是仍有20几枚毫无动静,怎么办呢?

“最后,我们决定用人工孵化的手段。”何威介绍道。所谓的“人工孵化”,其实就是用干净的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卵外面包裹的胶膜。“说说挺简单,但当时我们真的紧张得不得了。”

“人工孵化”很成功,看到手里的棘螈幼体,经过短暂的静止开始在清水中轻快地游动时,大家都开心地跳了起来。

上岸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镇海棘螈幼体的颜色逐渐变深,也终于差不多要开始脱离水环境,适应陆地生活了。何威跟她的同伴们此时的角色又成了“辅导员”——协助小棘螈们完成由“海军”至“陆军”的转变。因为学业繁忙,加之节假日的关系,社团成员们不可能整天都泡在实验室里,而棘螈的上岸时间又迫在眉睫。

“没有办法,我们就组织了几个比较细心的同学,大家分别带了几条小棘螈幼体回家。这样就算它们在晚上上岸,也能照顾了。”就这样,何威用小盆子带了一条棘螈回家。她为小家伙专门准备了一个有斜坡的容器。斜坡一半浸到水里,另一半则是干燥的,并且在上边放置了一些棘螈爱吃的食物。

“女生不是一般都比较怵这种的吗?”“呵呵,我不怕。一开始多少有点儿,但相处久了,就发现这些小东西蛮老实、蛮可爱的。”

“我就蹲在旁边,看着它。有时候,看它有想上岸的意思,就轻轻地帮它一把,但过了一会,它又慢悠悠地爬下水去了。”何威承认,那段等待的时光真难熬。“但一想到棘螈能成功上岸,也不觉得太辛苦,只是最后眼皮实在撑不住了……”

第二天一大早,顾不上刷牙洗脸,她就跑过去看棘螈。“虽然没有亲眼见证它上岸的过程,但还是很开心的。”

取名

“老师,今天吉吉的胃口好像不大好哦。”咦,吉吉是谁?原来啊,这是同学们给小家伙们取的名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棘螈越来越熟悉,同学们纷纷以年轻人特有的热情为自己负责照顾的棘螈取上了响亮的名号。

传说中,指导老师刘毅还是起名的先行者。“我应该说是最早给它们起名的。因为光有标记还不行,这些小东西在平时总得有个代号吧,哈哈!”徐湛的几条棘螈名字也很响亮:“西施、貂蝉啥的,我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名字给它们了呢!”

虽然很难把中国传统的四大美女跟这些看上去略显丑陋的棘螈联系在一起,但显然,同学们早已把这些“皮肤粗糙、举止懒散”的小东西当成了自己的好伙伴。他们为小棘螈准备食物(主要是昆虫的幼虫等),打扫卫生,驱赶老鼠等天敌,无论是在繁育基地,还是在略显简陋的实验室,总能看到组员们忙碌而快活的身影。当然,还有那一声声充满爱意的亲切呼唤。

放生

小棘螈一天天地长大,但繁育基地的水池边上已不可能容纳更多的棘螈成体。“其实,当棘螈已经差不多熟悉了陆地环境,也具备了一定的生存技能时,我们就该放它们走了。”一个同学意味深长地说,“虽然我们平时也会照看它们,但棘螈毕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

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就是同学们跟自己照顾了许久的小棘螈依依不舍别离的情景。“再见貂蝉,再见西施……” 同学们在欣喜和满足之余,还有几分淡淡的伤感……

收获

“这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墙上贴的是实验照片跟实验报告,那边是小组成员的工作登记表……”记者跟随着同学们参观起了他们的“实验室”。就在这可能还不足10平方米的校园角落里,像徐湛、何威这样的前后共计数十位热心的同学跟镇海棘螈朝夕相处。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就在2008年年底,柴桥中学镇海棘螈课题在浙江省第三届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大家的表现让我感到骄傲。”指导员刘老师总结道,“每个人的特长、素质,包括之前不曾被发现的,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了。我们不光保护了镇海棘螈,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临走的时候,徐湛向记者展示了一条正在冬眠的棘螈。 其貌不扬的它静静地趴在他的手掌上,活像一块不起眼的黑炭。过了一会,它似乎是感受到了温度,小眼睛慢慢睁开一条缝,打量了下四周,便又睡着了。

“真希望春天早点到,它们一冬眠啊,平常的生活仿佛就缺少了点儿什么似的。”看着手上的小棘螈,徐湛朴实的脸上写满了关爱。

猜你喜欢
人工孵化镇海小东西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镇海为大乙烯装上“中国心”
爱在一起 感恩有你
浅析鸡蛋人工孵化技术要点
郑镇海:做中韩交流“民间外交家”
奇妙的小东西——《我的小影子》
赛鸽人工孵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冬天别忘萌一萌
乳鸽人工孵育技术
督战镇海的抗英民族英雄——裕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