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在教育发展中作为一种事实状态存在已久。就中国教育的现状而言,对于这一事实,或许还需要研究,但更需要采取行动去改变。让人欣慰的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正在努力地相互“靠近”。
这种“靠近”,不仅体现在教育实践者对于教育理论的触摸、领会、运用、创新上,也体现在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于教育实践的关注、理解、感悟、参与上。这种“靠近”,形式广泛、内容丰富,参与的人员众多。如,1996年设立的“教育专业硕士学位”鼓励一线教师重返理论学习的课堂,教育改革倡导教师要发展为“研究型教师”、校长要成长为“专家型校长”;“新基础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主体教育”等教育学者牵头的教育实践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本期特别关注对话康健、杨骞两位学者校长,聚焦于具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双重身份的教育人,通过他们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经历来探讨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现实关系。
学者校长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又是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他们与“学者型校长”最基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学者校长本身就是学者,理论研究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在成为校长之时,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给予他们的教育理念就已经存在。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有怎样的意义?学者(教育理论)怎样进入实践(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学者怎样调整自己的角色,亦即教育理论怎样应对教育实践的挑战?透过康健和杨骞两位学者校长的经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期许有些答案。
应当说,中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现在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融合之势。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相互认识、交流、学习,共同努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如果这一过程继续深入,就可能会发生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角色上的转化与融合,即实践者成为理论研究者、理论工作者成为教育实践者,中国将有一批“理论武装下的实践者”,这可能就是我们呼唤许久的“教育家”。
温家宝总理2009年教师节前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听课之后,谈及感受时再一次谈到教育家办学,“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千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涌现出更多的学者校长应当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形式之一。我们呼吁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予学者投入教育实践更大的空间,并且倡导更多的教育学人能够投身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