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中沉淀下来的诗意与柔情性

2009-06-02 06:58胡居成
党史博览 2009年5期
关键词:廖仲恺高君宇何香凝

胡居成

廖仲恺与何香凝: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

廖仲恺1877年10月出生于一个旅美华侨家庭。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他们经人介绍,于1897年10月在广州结婚。婚后,彼此敬爱,情深意笃。廖仲恺想去日本留学,寻求救国途径。但因经济拮据,一时难以成行。何香凝不顾娘家人的反对,毅然变卖了所有的陪嫁,凑足路费和学费,于1902年和廖仲恺先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9年,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从东京潜赴天津进行革命活动。临行时,何香凝感慨万端,写诗相赠:

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这年何香凝31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她勉励丈夫“莫惜头颅贵”,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爱国精神啊。1922年,廖仲恺被反动军阀陈炯明关押,何香凝去看望,卫兵不准他们谈话。廖仲恺写了一张纸条要递给何香凝,卫兵举枪阻拦。何香凝怒发冲冠,大声斥责卫兵:“你们放枪吧!放枪吧!我是不怕的。”卫兵只好让何香凝接过廖仲恺手中的纸条。纸条上写着廖仲恺两首七言绝旬和一首古诗。前两首是写给何香凝的绝命诗,诗题是《留诀内子》:

(一)

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

(二)

生无足羡死奚悲,宇宙循环握杀机。

四十五年尘劫苦,好从解脱悟前非。

另一首是写给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的,题目是《诀醒女、承儿》:

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

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

欲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

阿爹苦乐与前同,只欠从前一躯壳。

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

尚有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

这三首充满革命英雄浩然之气的诗篇,生动地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分子暗杀,何香凝没有被吓倒。她将生死置之度外,继续为中国革命呼号奔走。

碾转兰床独抱衾,起来重读柏舟吟,

明明霜冷人何处,影薄灯残夜自深。

入梦相逢知不易,返魂无术恨难禁,

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中充满了何香凝对丈夫廖仲恺的怀念之情。她用“哀思惟奋酬君愿”句来表达要继承廖仲恺的未竞遗志。

熊瑾玎与朱端绶:五十婆婆七十翁,老来情比少时浓

熊瑾玎生于1886年,湖南长沙人。朱端绶也是长沙人,生于1908年,比熊瑾玎小22岁。在长沙女师读书时,她就认识熊瑾玎,虽然接触不多,但彼此都有好感。后来她和熊瑾玎一起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朝夕相处,感情愈深。由于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太大,一天,熊瑾玎试探着问朱端绶:“你将来理想中的爱人,当是怎样的人?”朱端绶回答说:“我并不羡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欣赏‘志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熊瑾玎说:“以后且看事实。”不久,经组织批准。熊瑾玎和朱端绶结为夫妻。熊瑾玎随即写诗一首赠朱端绶:

少小朱家子,超然思不群。

操劳盂慎德,俊丽卓文君。

一见情如故,相亲意更殷。

同心令缔结,共度百年春。

1933年4月8日,熊瑾玎不幸被捕,朱端绶在探望中被叛徒指认,也遭拘押。熊瑾玎得知这一消息十分不安,他担心朱端绶当时只有25岁,经受不起严重打击,便写诗以示鼓励:

我已在缧绁,君胡入网罗。

艰难应共任。患难喜同过。

躯壳原无用,精神自不磨。

愿持坚定性,战胜恶妖魔。

其实,朱端绶当时虽然很年轻,但已久经磨练,相当成熟了。在狱中,她和熊瑾玎写了许多相互关怀,相互鼓励,洋溢着壮志柔情的唱和诗篇。如说及他们年龄的两首诗:

怪哉白发伴青年,鱼水成欢出自然。

世俗不知真心爱。背人嘲笑齿龄颠。

熊瑾玎读到朱端绶的诗后,当即作和:

革命同心不计年,朱颜白发自天然。

新诗不断争共眼,苦里翻为喜欲颠。

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斗争生活,使他们成为一对忘年夫妻。

8个月后,朱端绶终于无罪获释。她立即写信给熊瑾玎,说她决不离开上海,一定要等他刑满出来一道工作为止。熊瑾玎见后十分感动,挥笔作诗倾诉衷情:

八栽琴弦虽歇奏,百年鸾凤足逍遥。

一朝之患何须记,共破难关我自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严正交涉,熊瑾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随后,他和朱端绶并肩携手,投入新的斗争洪流。在熊瑾玎70岁生日时,他俩合作了一首诗:

五十婆婆七十翁,老来情比少时浓。

诚哉并坐犹嫌远,常在欢腾拥抱中。

高君宇与石评梅:满山春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高君宇是山西静乐人,生于1896年。石评梅是山西平定人,生于1902年。他们先后在北京读书。高君宇就读于北京大学,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与“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活动,参与组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1月,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高君宇常在北京“山西同乡会”院里讲演俄国和远东各国的革命情况。在听讲的人群中就有石评梅。石评梅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在附中任体育和国文教员。她听了高君宇的讲演,感到高君宇的身上蕴藏着一股激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就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但当高君宇将一片题着“满山春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红叶送给石评梅时,石评梅却在红叶的背面写下“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她十分钦佩高君宇的人品才学,却认为自己配不上他。后来,在高君宇的关怀和帮助下,石评梅对人生,对革命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对高君宇的感情也越来越深。1925年3月,当他们准备结婚时,高君宇因带病协助孙中山和李大钊进行革命活动,突患急性阑尾炎病逝。

高君宇的去世,给石评梅带来巨大的悲痛,她时刻怀念着高君宇对她的爱。她曾就高君宇赠给她的那一片红叶,写下了《雁儿呵,永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诗:

秋深了,我倚着门儿盼望,盼望天空,有雁儿衔一片红叶飞来!

黄昏了。我点起灯来等待,等待檐前,有雁儿衔一片红叶飞来!

夜静了,我对着白菊默想。默想月下,有雁儿衔一片红叶飞来!

已经秋深,盼黄昏又到夜静,今年啊!为什么雁影红叶都这般消沉?

今年雁儿未衔红叶来,为了遍山红叶莫人采!遍山红叶莫人采。雁儿

呵,永远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

这以后,石评梅一面进行文学创作,一面献身于教育事业。在高君宇死后两周年时,她发表了《祭献之词》:

啊,坟墓你是我的生命深潭。

恍惚的梦中如醴般甘甜;

我的泪珠滴在你僵冷胸前,

丛丛青草植在你毋忘心田。

世界已捣碎毁灭不像从前,

我依然戴青春不朽的花冠;

我们虽则幽明只隔一线,

爱的灵魂永远在怀中睡眠。

《祭献之词》充分表达了石评梅对高君宇的刻骨铭心的哀思。1928年9月,高君宇死后第三年,病魔夺走了石评梅26岁的年轻生命。依照她的遗愿,大家将石评梅葬于高君宇的墓旁。

恽代英与沈葆秀:我自修身俟夭寿,且将同穴慰卿卿

恽代英祖籍江苏武进县,1895年6月22日生于湖北武昌。1918年2月25日,与他结婚不到三年的沈葆秀因难产去世。年仅23岁的恽代英悲痛欲绝。为了纪念亡妻,他决定从此过独身生活,取号为“永鳏痴郎”。他在沈葆秀的遗照上题下这样一首诗:

郎君爱唱女权论,幸福都拼付爱神。

常欲寸心如古井,不妨人笑未亡人。

横风吹断平生愿,死去已看物序更。

我自修身俟夭寿,且将同穴慰卿卿。

恽代英把沈葆秀的遗照白天夹在日记本里,随时翻看,晚上又放在案头,伴他读书写作,就这样过了近lO年。

1927年1月16日,恽代英才和对他心仪已久的沈葆秀的四妹沈葆英结婚。结婚前,他邀沈葆英一起到沈葆秀的墓前,噙着泪水,脱去军帽,庄重地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诉说着:“葆秀啊,你离开苦难的人间,已经十年了。我为你守义,也守十年了。古人要女人为男人守节,是给女人套上枷锁,我为你守义,却是一颗真心,一片赤诚。这不只是报答你生前的恩情,也是对那般歧视妇女、不守信义之徒的响亮回答。我要告诉他们,人间还有真情在……目前。我党正担负着解放全国劳苦大众的庄严任务。摆在眼前的这条路还很崎岖艰险,需要有革命伴侣,携手前进!高兴的是,我们的四妹,这些年已经长大成人了。从几年的通信中,我知道她已经是英勇的共青团员、光荣的共产党员了。我真希望能和她一起实现我们的理想。今天,我专程约了她,来到你的墓前,你九泉有知,该也会同意我的心愿吧!如果你九泉有灵,你大约也会相信,我会信守我的诺言:会像爱你一样爱她,直到我也离开人间!……”

陈毅与肖菊英、赖月明、张茜:最是荒村风雪夜,思君吟咏到夫明

陈毅生于1901年,四川乐至人。他一生结过三次婚。对三任妻子,他都爱之深挚,永不忘怀。

陈毅的第一任妻子叫肖菊英,江西信丰人,1930年参加陈毅任军长的红二十二军,任宣传鼓动干事。1930年1O月,20岁的肖菊英和陈毅结婚。后随陈毅到中共赣西南特委机关(陈毅任特委书记)任文书。1931年7月,陈毅去宁都开会,第四天回来时,迎接他的竟是爱妻牺牲的噩耗!陈毅肝肠寸断,当天夜里送葬回来,边检点亡妻的遗物,边吟成《忆友》诗:

余友肖菊英不幸失足落井死,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

泉台幽幽汝何之,检点遗物几首诗。

谁说而令人何在。依稀门角见玉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记否诺言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

正当送葬归来夜,幽幽泉台汝何之?

昔日汝言生者好,我令体味死去高。

艰难困苦几人负,失友中年泪更滔!

肖菊英去世后,经李富春和蔡畅介绍,陈毅认识了赖月明,并与赖月明于1932年7月结婚。

红军主力长征时,留下了一大批老人、儿童、妇女和一些体弱多病的干部,还有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的干部家属,这些人是不能和部队一起打游击的,必须动员他们疏散到家乡去,到白区去埋伏,做地下工作。陈毅在腿伤养得能下床拄棍行走时,就动员赖月明带头疏散,回兴国县老家打游击。赖月明为了顾全大局,让丈夫好动员其他人员疏散,只得离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战。10月,陈毅去兴国县与国民党县长谈判合作抗日时,派警卫员宋生发去赖月明的父母家寻找,回答是赖月明从没回过家,可能已不在人世了。陈毅得此消息,回想赖月明过去对他一片真情和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战友,心中无比悲愤,在凄凉破旧的芳园旅舍,面对孤灯,挥笔写下了七言诗《兴国旅舍》: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

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1939年底,陈毅从江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来皖南新四军军部开会。晚上,陈毅看战地服务团演出,对女演员张茜一见钟情。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托人交给张茜。诗云:

春光照眼意为痴,愧我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安在?输与红芳不自知。

1940年初,陈毅和张茜在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水西村结婚。婚后两人虽几经离别,却相亲相爱,堪称典范。

1941年5月,张茜参加苏中反“扫荡”,未能按时回到军部,陈毅彻夜思念,写诗说:

足音常在耳边鸣,一路风波梦不成。

漏尽四更天未晓,月明知我此时情。

战火离乱,亲人未归,陈毅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

1943年11月,陈毅奉调赴延安。他怀着遭饶漱石诬告的压抑心情离开了战友妻儿,踏上北去的路程。他心里清楚,他走后,张茜的处境将更加艰难,她将面临战争和党内斗争的双重考验。1944年2月中旬,陈毅在《寄内诗》中写道:

地冻天寒西北行,山川遥共客心深。

最是荒村风雪夜,思君吟咏到天明。

李耘生与章蕴:双担,双担,未敢白头言倦

1926年,李耘生在中共汉口特别支部任工运书记,章蕴任妇女部长,由于志同道合,不久两人结婚。

1928年,李耘生和章蕴被党组织派到南京开展秘密工作。李耘生任南京市委书记,章蕴负责机关和联络工作。1932年由于叛徒告密,李耘生被捕,6月8日,被敌杀害于南京雨花台。章蕴由于怀孕即将分娩,组织上决定将她转移到湖南老家待产。不久,章蕴生下一女,取名早力。后带着孩子到长沙,找到了组织关系,担任了湘潭地区县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派章蕴去新四军,到中央东南局妇委工作。她不畏艰险,几次穿越敌人封锁线,往返于大江南北,为党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章蕴曾任华东局妇委书记,华东妇联主任,并兼任上海市妇委书记和市妇联主任。1952年以后,她调任中央妇委第三书记兼全国妇联秘书长,后又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章蕴担任了副书记。

1982年是李耘生烈士殉难50周年。章蕴在南京雨花台凭吊时,写了五首诗词悼念烈士,其中一首《如梦令》是:

回首雨花台畔,别语匆匆遗愿。

五十易春秋,日日在肩双担。

双担,双担,未敢白头言倦。

这首词真实地反映了章蕴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自李耘生牺牲50多年来,她继承了烈士的遗愿,一人挑起两个人的重担。

谭寿林与钱瑛:丹心贯日情如海,碧血雨花气若虹

谭寿林,广西贵县人,生于1896年。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5月30日,在南京雨花台就义。钱瑛,湖北咸宁人,1903年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和谭寿林一起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同年结为夫妻。婚后3个月,钱瑛受党组织委派到苏联学习,夫妇从此离别,再也没有见面。

1931年,钱瑛从莫斯科回国后,被派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此时传来谭寿林被敌人杀害的消息。1932年9月,红军主力撤离洪湖地区,钱瑛突围到上海,担任江苏省委妇委秘书长,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周恩来和国民党交涉,钱瑛才获释放。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钱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再也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家庭生活。1959年,谭寿林所著《俘虏的生还》一书出版,钱瑛见书生情写诗一首。既概括了谭寿林的一生,也概括了他们圣洁的爱情:

生还何处寄萍踪,骤雨狂风肆呈凶。

几度铁窗坚壮志,千番苦战表精忠。

丹心贯日情如海,碧血雨花气若虹。

三十一年生死别,遗篇再读忆初逢。

邓拓与丁一岚: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

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这是1942年春天,邓拓写给丁一岚的一首爱情诗。

邓拓是福建闽侯人,1912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由于一心扑在办报事业上,近30岁了还很少考虑个人婚姻问题。1941年邓拓在《晋察冀日报》任总编辑时,审稿中认识了《血的控诉》作者丁一岚,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见钟情,激起了感情上的波澜。为此,他写下了《初晤》诗一首:

山村曲水夜声沉,皓月霜花落木天。

盼彻清眸溪畔影,寄将深虑阿谁边?

矜持语短长悬忆,怅惜芜堤不远延。

待得他时行箧里,新诗倚札读千篇。

第二年春天,邓拓和丁一岚便在滹沱河畔定下终身。邓拓当场吟咏本篇开头的那首诗。不久,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他们互敬互爱,感情甚笃。

1966年5月,邓拓含恨而死,丁一岚和几个孩子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邓拓所有的文稿、诗词都被造反派抄去。唯有邓拓在1948年赠给丁一岚的两方绢丝诗帕。被她缝在棉袄里珍藏下来。诗帕中那“待取新衣上征途,好将身手试,常为孺子牛”等诗句,常常使丁一岚激动不已。

猜你喜欢
廖仲恺高君宇何香凝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何香凝
一片红叶寄相思
廖仲恺民初1911—1922的理财活动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Construction of Crack Perturbation Model and Forward Semi-analytical Model of Attached Eddy Current Sensor
中共建党初期理论家高君宇的研究综述*
石评梅:道德救赎爱情
廖仲恺夫妇诗画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