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军
通用汽车因为内忧外困的“大企业病”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曾经雄踞世界500强之首的大企业在百年寿诞后的第二年竟遭遇如此命运,这对中国日益膨胀的大国梦、大企业梦多少有些警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导致通用汽车陷入财务困境的结构性问题已经在潜滋暗长。就在通用汽车不断扩张经营规模的过程中,以市场反应迟钝、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机制僵化、资源使用分散等为特征的“大企业病”也在持续地侵蚀着公司的肌体。90年代的低油价,使油耗较高的SUV和轻型卡车在美国的销售盛极一时,这些利润丰厚的车型曾经让通用汽车赚了个盆满钵满,完全忽视了国际油价逐渐攀升的趋势。通用不仅没有及时研发和储备低油耗的车型,对于代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更是重视不够,反而将相对节能的小型车市场拱手让给了日韩企业。
通用汽车旗下拥有八个知名品牌,但不同品牌对企业市场份额和财务业绩的贡献相去甚远,而通用汽车对这些品牌及其销售渠道一直进行着大致相同的人、财、物的投入,平铺资源如同“平撒芝麻一样”,浪费资源却没有效率。
通用汽车的这些“大企业病”曾经被长期的汽车市场繁荣所掩盖,而金融危机和油价暴涨使市场环境突然间出现较大的变化,企业的结构性缺陷立刻就暴露无遗,让通用汽车迅速坠向了财务困境的深渊。
通用汽车的兴衰史为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案例。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的汽车公司纷纷通过投资设厂和收购兼并的方式来打造世界级的大型企业。在政府和企业看来,汽车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巨大的规模经济。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集中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周期的,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推行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扶优扶强”来推动大企业的迅速成长,进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这种“拉郎配”式的产业重组和经济联合,确实可以在短期内人为拼凑出一些总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的失败表明仅仅有规模是不够的,依靠垄断地位坐享其成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很难有长期竞争力。如果国家以立法的方式为市场竞争提供制度保障,不同类型企业间的竞争将自动进行“生存检验”。真正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型汽车企业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