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永学
摘要:关注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从教学方式多样化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生本课堂;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根据中职生求职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动口动脑,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智慧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推进
个体的主动、和谐与全面的发展。如何将“生本教育”的理念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呢?
一、创设情境,模拟体验
以生为本,就要重视培养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而生动有趣的“语文模拟体验课”,能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并生成综合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如在语文课堂上模拟“电脑公司招聘会”,教师摇身一变成了主持人,学生角色定位为:六人为应聘人员,五人为负责打分的评审团代表,一人为负责协调的人力资源部部长,其余学生均为来自各电脑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
“招聘活动”拉开帷幕后,先是让应聘者进行“一分钟自我介绍”。“应聘者”简要地介绍个人简历、特长与业绩等,进行“自我推销”。对于语言新颖、富有创意的“应聘者”,评审团打给高分,并进行评点。
接着是两分钟演讲。主持人提出要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人才、机遇与资金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电脑公司的总裁,你将把哪个因素放在首位?”对于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且仪态大方、表达清晰的“应聘者”,评审团给予高分并进行评点,先后淘汰了三名略逊一筹的“应聘者”。
再次是问题情境。三位脱颖而出的“应聘者”合作表演以下情境:夏令营师生在游玩一天后,来到事先预定的旅馆住宿。住进去后,他们被告知,因当天工作忙,某些房间的设施未来得及检修——3号房无热水洗澡,4号房彩电坏了,5号房空调不能制冷。旅社经理请求师生们克服一晚,并保证明天一定修好。一位教师和一位学生代表找经理交涉,终于使问题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解决。三个“应聘者”分别扮演教师、学生与旅社经理的角色,到台前模拟表演交涉谈判的情境。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方面,师生代表与旅社经理唇枪舌剑。师生的机智敏锐、旅社经理的随机应变,将“应聘活动”推向高潮。
最后是评审团宣布决定,聘请何人,适合哪种岗位,理由充分,令人信服。最后是五人一组拟写并宣读聘用通知。
这种活动,把常规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巧妙地渗透在应聘程序的各个环节中,训练了学生当众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此外,还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等进行相应的角色体验,让学生体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二、质疑问答互动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问可以是师生互问,也可以是生生互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师生、生生之间互问启发,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其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以“疑”为撞击点,撞出创新的火花,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质疑与释疑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创新潜能被不断挖掘、发挥。问答互动使课堂的沉闷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如饥似渴地查找,极其投入地读书,紧张热烈地讨论,积极踊跃地发言。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贾平凹的《丑石》,学生非常喜欢文中“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句话。但这句话所表达的美学思想是很复杂很难理解的,学生喜欢它显然只是直觉感受,并不清楚其内涵。教学时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发问,拓展思路,探究问题,展开讨论。师问:什么叫丑到极处?什么叫美到极处?那么,最丑的就是最美的,对吗?所有的最丑的事物就一定是最美的吗?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大家议论纷纷。师问:能举出些例子吗?学生议论后回答:《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他就是个丑到极处而又美到极处的典型。但像“黄、赌、毒”这样丑恶的东西美不了,而且永远是最丑的。师肯定后又问:那么,丑不到极处,就是美不到极处?美到极处是否就是丑了?事物一定是先丑然后才美?美与丑是如何转化的?结果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但很快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几乎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激烈论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个教学实例给了我三点启发:用反复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无标准答案法鼓励学生多思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论辩法训练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三、讨论法
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组可根据兴趣爱好组合成“志同道合式”的,也可以根据能力的差异组合成“互助式” 的。为了让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活动之前明确每个组员的责任和分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一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能让他们体验到个人的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各小组成员围绕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组内实现生生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组员间互相协作,就本组负责的探讨内容共同研究,从而形成代表本组的最佳探究成果。小组代表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到讲台上向全班陈述本组观点,进行组间交流,使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在讨论过程中深入了解到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实现“杂交优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讨论的课题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讨论课的探究、协作进步的预期目标。
讨论法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在争辩与接纳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能锻炼口才,训练思维,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游戏竞赛法
我常用游戏、抢答等多种形式的竞赛调动学生的兴趣。“生本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轻松有趣的游艺场,斗志昂扬的竞技场。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要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可以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某些新颖的形式,如成语表演与竞猜,“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限定条件、限定时间的说话训练,“中国新空姐招募大汇”中的“360度压力测试”等。实践证明,这些新鲜、动感的趣味性竞赛方式,一旦引入课堂,学生的热情、潜智就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会意兴盎然,积极参与,极大地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这种方法能启发学生的应变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探索与成功的乐趣,提高语文素质,增长才干,健全心智。
五、朗诵法
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最美的声音,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读”占鳌头,“读”领风骚。在教学中,朗诵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师生再创性的朗读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可高声朗诵,也可轻声低吟;既可摇头晃脑陶醉于其境,也可站起来手舞足蹈一番。可以以挑战方式读:既可挑战同学,又可挑战老师;既可挑战整篇,也可挑战一段或者一句。朗诵法的好处在于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体验的参考,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领悟文意,浮想联翩。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并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的生机。像《致橡树》《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蜀道难》《春江花月夜》等篇目,若采用朗诵法,效果很好。在朗读中引入竞争机制,看谁感情真挚、投入,看谁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看谁语调、节奏拿捏得最好。
六、表演法
组织学生改编并表演课本剧。语文课文包含了小说、戏剧、相声等多种体裁,如《雷雨》《多层饭店》《药》《项链》《守财奴》等篇目就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教师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己在幕后当参谋,让学生自导自演。用学生自己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这种做法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热情,还挖掘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学生通过表演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开拓个性学习的空间,提供生活实践的舞台。该方法寓教于乐,既训练了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与体态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再创造的能力。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外在活动状态和内在思维状态的活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看、思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丰富语文素养等。
(作者系广东省东莞市威远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阮美好.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J].广东教育,2003(3).
责任编辑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