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教师社会自豪感;2、学校要改革管理方式,帮助教师合理的减轻压力;3、教师加强自我认识,调适心理压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日益深化,人才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而培养这些未来精英的高校教师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所培养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暨南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6~7月以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的9600人,调查结果显示,广东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健康状态比率为: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全省高校亚健康发生率为69.18%程明莲等人于2007年10~11月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华北某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轻微症状的占总人数的82.92%。陶芳芳等人以问卷方式对武汉地区三所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3.62%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心理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
根据以上原理高校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压力过大;二是“自我强度”不够,即心理素质欠佳。
1、压力过大
(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改变了可利用信息的数量和范围,将来变化的速度还会加快。据统计,仅美国每天就出版6000到7000篇科学文章,发表的科技信息量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要不断适应变化,迅速学习以充实自己,否则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他们在社会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压力和危机感。
(2)工作压力。改革使高校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压力也迅速增加。改革后高校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改用“聘任制”,不同职称的收入也拉开了差距。1999年,北京大学在在全国率先实行“岗位聘用制”,使教师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拉开了17倍。因此,高校教师不管其现有职称、收入水平如何,都会有巨大的压力。高校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有的还忙于“充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他们不堪重负。
(3)家庭压力。近几年,高校改革逐步取消了原有的住房分配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医疗保险制度,教师工资份额加大,而实际收入水平没有明显提高。有些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为了解决住房、医疗保险等问题,不得不忙于校外兼职,其面临的压力更大。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就表示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与房价差距太大,他们仅靠工资根本买不起房子。
2、“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高校教师不仅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而且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高校教师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缺乏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遭遇挫折时,或因为某种原因自身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内心都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焦虑、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的内在倾向,并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方式来减轻挫折等造成的心理压力。而据一些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往往比较固执,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上容易走极端,自身的心理防卫机制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因此与其他人群相比,心理素质欠佳。
三、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根据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从两方面努力来促进和维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即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要减轻高校教师的压力和增强他们心理素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教师社会自豪感
社会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要求全社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要尊重教师的劳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社会自豪感;要多为教师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
2、学校要改革管理方式
首先,设置沟通渠道,帮助情绪释放。学校管理者应设置各种沟通渠道,用对话、电话谈心、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形式与教师沟通,使他们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释放受压抑的情绪,通过抒发,迅速恢复理智。其次,开展岗位培训激励教师成才。学校管理者应组织教师学习创造性教育理论文章,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开展各种教学基本功训练、竞赛,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教研、科研能力培训,极力使教师岗位成才,使教师在竞争中不断培养自信,自塑健康心理。最后,改善管理方法,优化心理环境。学校管理者首先应加强民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又都属于学校的意识,让教师参与管理。教师通过参与管理可以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产生心理认同,进而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减少管理上的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加强自我认识,调适心理压力
首先,作为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压力。在认识压力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积极认知,避免认知绝对化;二是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其次,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当教师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减轻压力。心理防卫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压力,因而是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再次,学会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放松可以化解脑力和体力的紧张,让人摆脱烦恼和焦虑,肌肉松弛,浑身舒服,内心宁静。教师在面临压力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能纾解紧绷的精神。最后,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练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高校教师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做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在行动中敢于承担责任,敢作敢为。再次,高校教师要加强意志坚定性的培养,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的精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最后,高校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栋梁的艰巨使命,只有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把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顶点,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存欣,王声湧,朱利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3 (09):775.
[2]程明莲,徐学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86.
[3]陶芳芳.高校教师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靳诺,郑永廷,张澎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1-262.
[5]陈静,李璞.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8):159.
作者简介
王洪刚(1981-),河南安阳人,在读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