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途径

2009-05-31 03:01覃水莲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凡卡课文内容课程标准

覃水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实践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有效获得语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增强运用语文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 强化学法,主动探讨

学习语文和学习其他科目一样,只有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先让一名学生范读课文,然后我问:“你们感觉这位同学朗读的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这篇课文读起来不顺畅,很拗口,意思也不明白。”我又对学生说:“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这篇课文很难理解,谁能告诉老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一名学生说:“我们可以反复地读,读熟了读顺畅了,文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立即表扬了他,并顺势问:“对那些不理解或者不认识的字词,该怎么办呢?”另一名学生立刻回答:“可以通过查字典和看课文注释的方法获得提示。”于是我高兴地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我们就用刚才这两位同学说的办法去学习课文好不好?”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立刻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课文半节课后,我进一步点拨启发,让他们举一反三,最后学生既把课文背了下来,也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即将结束课文教学的时候,我让一名同学说说他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并告诉老师用了什么学习方法。然后我根据他的回答把这些内容板书出来:多读(熟读课文)——多看(看课文注释、看字典)——多想(想字、词、句)——多说(用自己的话说字、词、句)。

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初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 拓展思维,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课文主人公的遭遇常常使学生受到感染。他们因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因主人公的忧伤而忧伤;为主人公的遭遇悲叹,被主人公的精神折服。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请一名平时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那名学生读到凡卡在信里向爷爷诉说,他在城里挨打、挨饿、挨冻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安静极了。当读到凡卡恳求爷爷带他回乡下时,那名学生声情并茂,把乞求的语气读得十分哀婉凄凉,有些学生开始抽噎、啜泣,我也忍不住眼眶湿润。学生缓缓地放下课本后,我饱含深情地对学生说:“他是不幸的,他的境遇值得我们同情。如果凡卡现在来到我们中间,你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这样一问,学生刚才忧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纷纷举手发言。一名学生说:“凡卡,你太苦了。来吧,到我们中间来,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你,我让我妈妈给你买新书包、新文具、新衣服。我要让你和我一样幸福。”一名学生说:“凡卡,欢迎你来到我们班!从这一刻起,你就是我们班里的一员,我们大家都非常欢迎你。”通过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与课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加深了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培养了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及良好的语感。

三、 激发主动 ,强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足够的时间去看,去说,去做,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判断能力,引导他们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合作完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移。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为了贯彻由“教”向“学”转变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张家界的资料和风景图片,自学课文内容和词语,并把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这一板块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大致了解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和风景概况,通过自学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恰当,感受索溪峪自然风光的独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为下一步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设计的第二个板块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索溪峪的导游简介。这个板块分4个内容介绍索溪峪的山野、水野、物野、人野,每个内容由两个小组共16名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小组讲解,一个小组质疑,然后再合作探讨总结。这一板块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既有相互合作,又有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学会了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会和感受,强化了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 创设情境,充分感悟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有许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和教师的手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站在最高的起点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学习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境创设有很多种,可以是多媒体的精心设计,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设计,也可以是直接运用教学挂图。不管如何创设情境,都应以课文为蓝本,充分把课文内容通过特定情境生动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理解进行语文学习。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课件: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一枝枝梅花迎着风雪顽强盛开,开得那么灿烂,那么耀眼,让人感到目眩。这一画面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梅花傲视风雪寒霜、不畏严寒的品格。然后继续演示课件:春天到了,春暖花开,花红柳绿,大地一片艳丽,这时梅花却悄然凋零,微笑着躲藏在花丛中。这一画面让学生直观理解了梅花的谦虚、乐观、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直观情境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而让教学形式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让学生发于外而感于内,因有感而内化为行动,学习梅花那种凌寒独放、谦虚乐观的精神。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以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情感原则,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理解到感悟,思想得到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每篇课文中充分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融合起来,利用旧知识培养对新知识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这既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新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学习语文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

(责编郝勋)

猜你喜欢
凡卡课文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凡卡》续写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