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斯德
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的“满堂灌”形式,学法、教法的巨大转变让人们看到教育的又一春天,传统教师的“严肃、威严”的形象被“温和”所代替。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早已是过往云烟,和风细雨般的“温和”教育才是现在教育的主题。学生越来越难管,“说不得”“动不得”,在形形色色的学生面前,“温和”的教育无丝毫的效果。教师的威信似乎荡然无存。“反正老师不敢打我”学生私底下的这些言语往往让老师无所适从,教师的“震慑力”失色不少。本文仅从教育的现状来谈谈“温和”教育的利与弊。
一、“温和”的教育的意义
“温和”的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采用循循善诱,以鼓励为主要激励手段,进行正面的说教,从而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正是这种潜移默化,让教师“教得畅”,当然学生也“学得欢”。这就是“温和”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温和”的教育不等同于“溺爱”
溺爱是指对学生过分的关爱,没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它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溺爱会造成学生的任性、依赖甚至是专横霸道,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温和”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以说教为主进行的正面教育,它并非对学生一味地呵护,一味地纵容。只是在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的自尊,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细心、耐心地教育学生。“爱心”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教育必须是让学生乐意接受,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这里的温和不是迁就,更不是溺爱。
三、“温和”的教育力求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受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温和”的教育优势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心意相通,水到渠成。使得“心”“情”“智”和谐统一。“心”指的是师生之间心有灵犀;“情”是指学生的情感因素;“智”就是指知识和能力。三者和谐统一必然导致“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四、主流的“温和”教育要辅以适度的“严厉”教育
“温和”教育的“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有的学生就忘乎所以,造成教育的混乱。适当时候,教师要适度拉开与学生的距离。这就要辅以适度的“严厉”教育。让学生知道:犯了错误必须要付出代价。一味的“温和”只能让学生屡错屡犯。“温和”的极端必然导致学生对错误的漠然,这时的“当头棒喝”反而显得十分及时。严重的错误也许没有改过的机会,比如失去生命的代价。因此,有时的“温和”不如适时的“严厉”。必要的“挫折”教育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温室的花是开不长久的。必须要把它拖到野外。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