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向被视为上海的“后花园”。对无锡的“城里人”同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除了古城那些精美的园林建筑、缤纷的美食店铺外,郊外沿太湖那些别有野趣的“小景致”也很令人向往。
传说中的老村子
西山的石公山、林屋洞,如东山的雕花大楼一样,在无锡的“好玩一族”中早已闻名。
如今苏州通往西山的道路既多且顺,过太湖大桥沿着石公山的边缘向西约1.5公里,有一处凸向太湖的弧形,沿湖一排玻璃、木材构建成的“农家乐”餐厅,这里便是大明湾村了。
这是个有着2500多岁“高龄”的老村子。《苏州府志》上一句“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足以让人们展开了无垠的想象,当地人认为陪着吴王夫差来此赏月的是美女西施,所以这里又称“明月湾”。好在这一带确实是春秋时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有关吴王的传说和遗迹多得是,想象的空间大得很。明代诗人高启的解读是:“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
可以确信的是,到了唐代,明月湾已是闻名遐迩,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等在苏州为官或流连的大诗人,都曾到过这里。类似“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这样的赞美诗句可都留在《全唐诗》里呢。在浩瀚的唐
代诗歌中,所记村落指名道姓的并不多见,大加赞誉的更为罕见。经历1200余年的古村,村名依旧、村址依旧,
格局也未作大变。就连风光也是依旧,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村民尽是贵族后裔
明月湾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满目葱绿苍翠,粉墙黛瓦深藏不露,深得桃花源意境。房前屋后,不时有红的石榴、青的梅子、黄的枇杷等果子从浓浓淡淡的叶子里探头张望。古村有南北、东西两条主要的石板路,两条街道间又有多条小巷纵横交叉。石板街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整整用了4560块花岗条石。它的干净是因为石板下面就是排水沟,每遇大雨,水从沟渠中迅速排出,不断地进行着冲刷。故当地有民谚曰:“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
在明月湾村史博物馆里了解到,这里的村民竟大多是南宋时期,饱受战乱流离之苦,熬不过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高官及眷属后裔。他们看中了西山一带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且山深水阔,兵火不及,选此作为避乱隐居之地。今天的明月湾古村面积约9公顷,常住居民120余户、近400人,坚守着白居易时代种植花果、茶叶,兼向太湖捕捞、养殖的营生。姓氏以邓、秦、黄、吴为多,追溯上去,一家家都有声名显赫的祖先。
祠堂里见识“花石纲”
除了历朝历代来此游览,留下咏叹诗句的一流大师,西山本地也是个文人雅士辈出的地方。沿着古码头的小径,一泓清水前是一座高耸的“邓氏宗祠”。禁烟派名臣邓廷桢就是这一族的后人。
西山一带至明代因子孙繁衍,地狭民稠,嘉庆年间又多遭倭寇烧杀掠夺,当地人不得不外出经商。因为他们大多是名门之后,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商业活动中有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很快在商界崛起。到了近代,晋商、徽商等逐步衰落,而洞庭商人却因势而变,与时俱进,携资入沪,与宁波帮、无锡帮组成上海滩三大商帮。他们在外站稳脚跟,稍有积蓄,即回乡建造宅第,翻修祠堂,整治村落,赞助办学,兴办慈善事业。目前明月湾与众不同的民居、家庙宗祠及街道,大都是这样建成的。而与同处江南的徽派建筑相比,这里的房屋外部大都古朴简洁,内部则是精细文雅,大多只在梁架、门楼等关键处略加雕琢,作传神点睛之笔。显示出明月湾人崇尚简朴,不失风雅的风尚。而且“无处不栽花,有地皆种橘”的习惯,又让这里的房前屋后遍布着花卉果木。
有故事的大树
“虽系凡夫俗子聚居之地,却有超凡脱俗之气”。明月湾的脱尘之气,一定意义上凭借了村口那棵千年古樟。这棵巨树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约25米,植于唐代,迄今已约有1200年树龄。经火焚、雷劈,一侧主干成为枯木,后又发新枝倚背而生,枝叶繁茂,被村民称为“爷爷背孙子”。看着它那巨大的冠盖、曲盘的根脉,真是古村一部活着的千年历史,也在太湖之滨平添了一曲气势恢弘的生命壮歌。关于古树还有这样一段故事:1942年兵荒马乱之时,美丽的西山同样是奸人、土匪横行。歹人杨河根、黄纪根等人忽然窜至明月湾,无端生事,以砍伐这棵古树为由,讹诈村人。一位名为吴震九的明月湾人挺身而出,经过讨价还价,付出了450大洋,终于保住这棵明月湾标志的古树。这位老人解放后在上海钢锉一厂担任会计,1962年退休,86岁时谢世。不知他晚年的日子里,是不是在这棵古树下徘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