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这一民谚流传极广,然而要想追寻摇钱树的历史根源却并不容易。摇钱树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却不为历史所载,直到上个世纪考古者在大西南的土地中挖掘出“真实”的青铜摇钱树时,它的真实面目及丰富内涵才渐渐明晰。
由挺拔的枝干和浑朴的陶质底座组成,通体呈塔形松柏状,其形如树,分主干和五层枝干,枝上装饰有大量雌雄马猴,并有飞燕、重明鸟、雌雄鹿、玄武等祥禽瑞兽作陪衬,此外还有青龙、熊、仙人舞袖及仙人骑兽等图案……一只朱雀立于树顶端,足下有云状枝叶,树下站立着一翘尾屈蹄的天马,马上跨立一个回头的羽人,羽人展翅垂尾,双手举灵芝献给朱雀。
这便是1985年在四川三合县灵兴镇出土的一株通高138厘米的青铜马猴摇钱树。
这株“青铜马猴摇钱树”的饰品数量是惊人的,共有雌雄马16组32匹,天马1匹;猴子48只,其中雄猴26只,雌猴22只;五铢钱256枚等。钱树座为骑羊座,羊即吉祥的“祥”。工艺如此精湛,内容如此繁复的出土物,它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让人们更为惊叹的是——这件文物制造于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
摇钱树背后的远古崇拜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这类“摇钱树”文物的记载不见于任何历史典籍。
1937年,在云南昭通城东八里的曹家老包梁堆之中,一件刻有“建初九年三月戊子造”的红砂石座和若干奇怪的青铜树枝被一一收集起来。简单的复原之后,人们发现这些铜枝原本是插在石座上的,枝上缀有龙、五铢钱、神怪形象的饰片,当时考古界还没有“摇钱树”这个称呼,人们并不知其为何物。但是石座上的纪年款将它诞生的时间准确地指向公元84年,也就是东汉中早期的汉章帝时期。
时隔数年以后,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中央博物院对四川彭山崖墓进行发掘,这一次出土的“不凡之树”引起了四川学者冯汉骥的注意,他首次提出了“钱树”的称谓,而有人就直接将其称为“摇钱树”。早期的学者研究认为摇钱树是一种神树。
说起神树,从商代乃至更早的时期,这个形象就已经出现在先民的脑海里。扩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流传着有关树木的神话传说。人们对于能供给和再生果实、相对于人类寿命长很多的伟岸大树,既爱且敬。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树名目繁多,无奇不有,《山海经》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神树。比如用于天文观测的神树——“日月出入”的柜格之松、太阳栖息的扶桑;又比如树鸟,它同时具有部落路标功能与民主聚会功能,部落大酋长在这里听取民众的意见,今天的“华表”正是它的一种演化形式;此外还有昆仑山的不死树、不死国的甘木等等。
神树的出现,起源于树图腾崇拜。树,通天达地,在先民们看来,具有极神秘的力量,也是生命繁衍的象征。因而自然将树奉为神灵。古人对树木神力的崇拜是多种多样的,较多的学者认为,这些墓葬里出土的明器,应该是为了“吸收神树的天梯功能而成为送迎死者灵魂进入天国仙界的特殊工具”,这是1994年邱登成在《汉代摇钱树与汉墓仙化主题》里提出的观点。
如此看来,摇钱树的出现是为了给亡者架设一座通往天堂的桥梁,是西南先民建造的一座特别的“通天巴别塔”。
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补充和修正:摇钱树进入汉魏墓葬,也可能是寓意追求长生富贵的。认为摇钱树在古代巴蜀先民的信仰中是生命之树和幸福之树,是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天国,这从摇钱树底座上充满吉祥寓意的图案就可以看出来。人们按照世俗生活来想象死后的世界,认为那里也需要花钱,不过不用艰苦劳动换来,而是靠自然神力就可以得到。
另一位专家王维坤又注意到古代墓葬中,墓主人多有口中含币的习俗,摇钱树也许是这种习俗的一个翻版。他说:“为了满足墓主人的奢侈欲望,东汉墓葬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随葬明器——摇钱树,摇钱树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死者口中含币有限的遗憾。在墓主人看来,有了它,就可以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钱……”这个推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今世人们头脑中所想的那株“摇钱树”了。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为摇钱树画一条发展脉络了:从原始先民对树崇拜的图腾树、神树开始,到将美好愿望寄于树止,钱树的含义不断被发展并丰富,既有对生命繁衍旺盛的祈求,又具有长生不老的企望,还有财富与聚财的象征。如果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从神树、钱树到摇钱树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东汉摇钱树就是神树崇拜观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西南土地上滋长的传奇
摇钱树在偏远的西南地区诞生了,而在汉画等艺术也十分发达的同时期的山东、河南这些地方,却未发现摇钱树或者类似遗物,这是为什么呢?
正如上文所述,江玉祥对摇钱树或钱树座的出土地区,专门进行了考证,他发现迄今为止这些文物都主要分布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3条主干线上,即西夷道(牦牛道、灵关道)、南夷道和博南道(永昌道)。而广汉、绵阳(包括三台)、广元、城固这些出土地,则处在汉代由成都至长安的通道(剑阁道、子午道)上,可视为南方丝绸之路向北的延伸。
如此得出两个推想,一是汉魏时期发达的南方丝绸之路为四川及周边地区赢得了富庶的经济条件,使得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变得实际和可能;二就是文化与习俗也很容易顺着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回溯汉代的经济生活,那是一个社会繁荣和大发展的时代,社会对钱币需求极其旺盛,厌恶追求财富的儒家思想也没有统治中国,这难免让人们对钱币产生“特殊的感情”。于是祈吉纳福的摇钱树像一个个坐标,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古代南方的文明路线,而且这些坐标还阐释了西南地区超乎寻常的富庶程度。
何志国还从摇钱树的造型和铸币技术的探讨上,另辟蹊径做出了一些解释。当一株完整的摇钱树矗立在人们面前时,数十根枝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地悬挂在树干上,其间布满神灵、仙人、神兽、人物和钱币图案,给人们的印象是结构复杂、无比神秘。这种立体造型文物的出现,应该有现实的造型依据和现实的技术依据作范本。换句话说,人们头脑里可以产生树上生钱的幻想,但是要把这种虚幻的观念变成立体造型的现实,必须要有业已出现的、现实的技术和造型可供参照。
在那个时代,铸造钱币时,要先将铜水浇铸在模子中。至于用于铸币的模具,则由一个中央的槽分出更小的分支,那些单独的凹槽形成钱币。这些钱币铸造成型后,仍然通过铸槽相连,我们的眼前也就出现了钱币挂饰在树枝上的形象。这就是用钱范铸钱的一个过程。艾素珊曾经将彭山摇钱树座的钱树枝浮雕与一件五铢钱阳文的范母进行对比,两者惊人的相似。也有学者认为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描绘工匠们从“钱树”的树枝上摘取钱币搓磨加工的场面,汉代的能工巧匠可能就是在“钱树”的造型上受到启发,创造了有五铢钱的摇钱树。
但是何志国提出了进一步的假想:从钱币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平板范竖式浇铸、叠铸和母钱翻砂法三个阶段。平板范竖式铸钱法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至两汉时期,流行于东汉至六朝时期;母钱法于隋唐时期出现,流行于宋、元、明、清。
平板范所浇铸出的形象虽然颇似树枝,但它并非立体造型,真正能让工匠们产生立体造型灵感的是“钱币叠铸法”。这是一种比平板范竖式浇铸更加省工省料、生产效率也更高的铸钱工艺,它把多个相同的铸形叠合后共同一个直浇道进行浇铸。在范的两侧会有等距离的三角形榫卯,范正中有凸起的圆柱体浇铸口,圆柱体下有四条浇铸槽通向钱模。正是这样的结构,使得浇铸而成的“钱币群”形成了立体的树枝状结构。
在三峡地区、西昌地区以及四川、贵州的不少汉墓中都曾出土过叠铸法钱坯。何志国介绍,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乐山市沱沟嘴东汉墓曾发现3件铜柱形器,报告者曾称其为“摇钱树干”,指出它具有“节状凸饰”。这其实并非摇钱树干,而是铸钱叠铸工艺在子泥范中央浇铸之后遗留的浇道铸型。在西南地区,铜矿、铜坯和叠铸钱范的逐一发现,为摇钱树的生产场景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西南地区在汉魏摇钱树出现的那些年里,丰产而富足,在加强贸易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对钱币的需求,铸造货币的技术成熟,使人们又在吸收了古文明的种种浪漫幻想的同时,产生了铸造一株株精美绝伦的“摇钱树”的灵感……
中国最早的佛像
与摇钱树消失之谜
解读一株完整的摇钱树的铸造过程,可以发现,它们是由树座、树干和枝叶分别制成后组装在一起的。不同的材质、造型和题材的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摇钱树。繁复奢华的装饰风格、精致而神秘的造型特色让人禁不住要去追究它的制作细节,也对它的艺术风格产生好奇。
摇钱树的树座绝大部分是陶座,都是采用泥模翻制,而后入窑烧成的。目前仅发现13例为石座和数例青铜铸造的蟠龙底座。这说明当时的摇钱树已经进行商品化生产。同样,树干和树枝也是翻模制造,而且可以随意选配和装卸,这让人们想到当时的摇钱树甚至可以根据购买者的爱好随意组合装配。
摇钱树各个部分的构图形式充满了玄幻风格,无装饰的素面树干极少,更多的是表面凹凸起伏的波浪纹树干、铸造有高浮雕佛像与钱的树干、铸造有高浮雕熊与璧的树干、双龙枝叶树干、凤鸟树干等等。
摇钱树的挂饰就更加纷繁多姿,精彩毕现,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神话传说中神树造型艺术最精彩、最杰出的表现形式。早期摇钱树上的内容,都由海上三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及昆仑山的传说演化而来,俨然就是一幅神仙境界。这和汉代文化中宣扬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辟邪禳灾、生殖繁衍、占有财富、甚至灵魂归宿的观念是一致的。
因此有学者指出,摇钱树是道教代表器物,是道教在西南地区广泛传播的佐证。不过何志国通过对大量的摇钱树文物的考察和研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摇钱树文物的大量出土,很可能会解开一个历史之谜——那就是佛教最早是顺着西南地区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这是因为在青铜摇钱树上的佛像是最早出现的中国佛像。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2日报道,宝鸡考古队在重庆丰都县镇江镇槽房沟中发掘的一座东汉延光四年砖室墓中,发现一尊摇钱树上的铜佛像,佛头后硕大的椭圆形光轮依稀可辨。延光为东汉安帝年号,延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25年。摇钱树上的佛像形象众多,但是像这样有明确纪年的却很少。仅以这件有纪年证据的佛像文物来看,其时间之早也令人震惊。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载中国最早有纪年的佛像出现于东吴永安五年(263年),这是一件在武汉莲溪寺墓葬出土的金箔刻画佛像,而丰都出土的摇钱树佛像比它要早上一百多年,也早于中原地区有关铸造佛像的文献记载。于是佛教在我国的传播途径似乎有了新解。
通过迄今为止发现的189例摇钱树,给出了这种西南青铜珍玩出现时间的上限,也给出了它的使用下限——那就是蜀汉时期。比如重庆忠县乌杨镇将军村券顶石室墓出土的青铜树枝。此后摇钱树就在这个世界彻底销声匿迹了。
对于如此精致而又具有广泛文化基础的一种器物如何会突然消亡,史书没有记载,学者也只能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进行种种揣摩。
东汉末年的战乱,及至三国相争,西南地区也沦于战火的蹂躏而失去了往日的富庶。经济的下滑是摇钱树这种奢华的随葬品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从摇钱树到圣诞树
时光流转到了唐代,“钱树”一词出现在民间流行的俚语中,并用于比喻借以生财的人。唐代著名音乐理论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了开元年间内廷歌女永新之事,叙及安史之乱永新殁于风尘,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但这与汉魏时期西南地区的青铜摇钱树是否有着某种关系,却无从考证。
倒是明代中叶以后,贵金属白银成为通用的货币,白银成为朝野上下追逐的对象,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留下深刻烙印。钱,是升官发财、平安吉祥的先行者。富贵人家往往会造一株钱树供奉起来,其实这才是我们今天口口相传的所谓“摇钱树”。
在民间风俗中另有一种偏重于象征意义的“摇钱树”。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摇钱树”条记载,在老北京的旧俗中,有岁末制作“摇钱树”用以祈年的风习:“岁暮取松柏枝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从这一朴素的民俗世相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寓意: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人们,每逢岁末,便以“摇钱树”祈求来年财源滚滚,生活火火红红。
“圣诞树”顾名思义与圣诞节有关。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有多种版本,有一个传说是:大约在16世纪,圣诞树最先在德国出现,德国人把长青的松柏枝置于屋中摆设,将之视为圣诞树。后来,德国宗教改革家、新教路德宗创始人马丁·路德把蜡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蜡烛,使之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基督教圣地伯利恒去。在有了电灯后,人们便改用五颜六色的小灯泡以代替蜡烛。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首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诸国及美国,并以其优美的造型,成为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
尽管西方圣诞树种类繁多,但每棵圣诞树在挂满琳琅满目的礼物的同时,其树的顶端必定有个特大的星星,以象征人们跟随该星(伯利恒之星)找到圣婴耶稣。中国的摇钱树顶端的装饰物大多是朱雀(鸟),鸟在远古则是星星的象征物,例如用三足乌或金凤来象征光芒万丈的太阳。摇钱树和圣诞树装饰物的惊人的相似,说明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他们文明初开的时代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树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星星则是宇宙的眼睛,两者的结合理所当然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也是对神树崇拜的表现。
爱钱、祈钱、钱饰、钱趣、钱事、钱祭等,这是一个民族钱币文化发展的正常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民间人见人爱的吉祥物,摇钱树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演变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不过它仍旧表现着人们追求大吉大利、财源不断、荣华富贵、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细节里的故事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有一件汉魏摇钱树精品,它出土于西昌市马道镇东汉砖室墓。上图是其中的一件树冠,背景是结满钱币的大树,树下两人,左边的人头戴莲瓣状束发冠,身穿翻领大皮袍,撑头酣睡。右边的人双袖高挽,左手持剑,面向卧者,这个图案表现的是东汉班超袭击匈奴使者的历史故事。下图中的形象则更多,有狩猎的场面,还有仙人和瑞兽。这棵摇钱树是西南地区汉魏摇钱树的代表作,以造型新奇的饰品图案闻名,细节包括神话、世俗享乐、历史故事和钱币等很多内容。
画像砖上留物证
四川汉代画像砖上的“摇钱树”。这是民国时期金石学家曾佑生的收藏,画面中的形象清晰生动,可算是摇钱树在东汉时盛行的一件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