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钱,多还是少?

2009-05-31 05:20汪圣铎
国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钱荒铜钱纸币

汪圣铎

铜钱砸出来的朝代

一枚“大宋通宝”,背刻“当拾”二字,价值15万元以上;一枚“崇宁通宝”,字体清瘦刚劲,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最便宜的却只需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千年前的宋朝人留下了大把的钱币,今天在收藏市场里流转着。

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在整个北宋167年间,大多数年份铜钱的年铸行量都在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可铸500万贯,需要耗费1万吨左右的铜。如果将这些铜钱一枚接一枚地排列起来,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半。

这个数量是空前绝后的。在唐朝,一年的铸币量大概也就在30万贯左右,有时甚至连1万贯都不到,有的时候干脆不铸。而整个两宋时期,足有几亿贯的钱币铸出来。宋以后,铜钱才不再作为主币,让位给白银,变为辅币,但仍长期使用。

不仅数量惊人,宋钱的品类还特别齐全:既有铜钱,又有铁钱;既有黄金,又有白银;既有金属货币,又有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不要说以前的汉、唐等朝代没有这种景象,就是当时宋朝统治区以外的其它地方,也都没有这种景象。

在宋代,一个人的日平均消费水平,一般也就是铜钱数十文至百文左右。由于大宗交易和出境贸易还比较少,对贵金属货币的需求小,所以人们生活中经常是小额支付。一旦碰到大桩买卖,人们往往要用麻袋来装钱,很不方便。钞引、纸币应运而生,宋代在世界上首创纸币,南宋时期已推行到全国,数量最多时,发行的纸币票面总价值在十亿贯铜钱以上。

在一些特殊场合,宋代的人们还使用一种便钱券,类似于今天的汇票或支票,有的还有固定面额。凭着这种券,人们可以领到盐、酒、茶、矾、香料等专卖品。最有趣的是一种叫作“紫衣”或“师号”的有价证券,如果部队拿着它,就可以给将士购买军粮;如果和尚、道士拿到它,就可理所当然地合法享受“高僧”、“大师”的待遇了。

又是铜钱,又是铁钱,又是金银,又是纸币,数量都是空前之多,还有形形色色的有价证券,应该说当时的

“钱”实在是太多了。

钱多也闹荒

奇怪的是,宋代的人偏偏又总在叫喊钱少,从北宋中期开始议论,一直吵到南宋灭亡,甚至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钱荒”。

北宋仁宗时,大文学家欧阳修就上奏说,“淮甸近岁号为钱荒”。说的就是淮南出现钱荒的事情。与他同时,那位据说把吐沫星子溅到宋仁宗脸上的著名言官余靖也讲:“当今天下钱货至少,江淮之地,名为钱荒。”

钱究竟缺到什么程度?大文豪苏轼可能是讲钱荒讲得最多的人之一。宋哲宗元祜四年(1089年)十一月,他上奏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百姓持银绢丝绵入市,莫有顾者。质库人户往往昼闭。”按苏轼的说法,当时浙江地区的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而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

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钱荒”:老百姓拿着银绢丝绵到市场上卖,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官府散出二三十万贯的钱,到了百姓手里,像泼出的水一样,立马不见了踪影。以至于朝野上下,因为“钱荒”问题而议论纷纷。

宋神宗时,曾两次担任三司使(相当于主管财政的副总理)的老臣张方平上奏说:“自太祖平江南,江池饶建置炉,岁鼓铸至百万缗,积百年所入,宜乎贯朽于中藏,充足于民间矣。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不知岁所铸钱今将安在。”依照他的说法,当时不但民间流通的钱少,国库里存的钱也少。

张方平向时人提出一个问题:开国以来造了那么多钱,都到哪里去了呢?他把问题说得还颇为严重,似乎不解决“钱荒”问题就会惹出大乱子。

到了南宋,情况更加恶化。著名抗金大臣李纲在湖南任职时上奏说:“民间难得见钱,号为钱荒。”又说:“本路钱宝泄于他路,不复可还,民间阙乏,号为钱荒,以故谷贱伤农。民户输纳夏税户帖应于名色难得见钱,闾里愁叹,至有委弃田产逃移者。”可知由于市面上找不到现钱,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无法完纳赋税,只得被迫逃亡。

实际上,纸币在南宋已流通于全国,而且数量巨大,照理该不会再有“钱荒”了。可是“钱荒”的现象却没见减少,人们还是常常把“钱荒”挂在嘴边。

钱到哪里去了?

有一种情况常被人提出和钱少联系起来,这便是宋人用钱的“短陌制”(陌,通“佰”,百文为一陌)。宋太宗赵炅曾下诏令,规定标准钱陌为77文,称为“省陌”(“省”代表朝廷、国家)。换言之,就是以77枚钱当100枚钱计量。这是官定的标准,民间则各行其是,据《东京梦华录》记:“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金银七十四,珍珠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行市各有短长使用。”

记载南宋都城情况的《梦粱录》上说:“原都市钱陌用七十七,近来民间减作五十,行市通使人。”就是说,南宋都城市场上,习惯以50枚铜钱当100文钱花。这种以少计多的计量方法,很容易使人们同当时的“钱荒”联系在一起。

在我们描述“钱荒”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宋代的“钱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钱少。绝大多数场合下,真正“荒”的缺少的只是铜钱。南宋时期就更加明确,人们一面喊钱荒,一面却同时提出纸币的发行过多过滥。

如果考察宋代物价即钱的购买力的变化,还会惊奇地发现,宋代铜钱的购买力在数百年中,虽有起伏,但不断降低是其大趋势。以大米为例,北宋中期,买1石大米用不了1贯钱,到南宋中期,就要用两贯以上的钱。照理“钱荒”、钱少,钱的购买力就应当提高,而当时非但没有提高,反倒成倍地下跌。

这样就造成宋代一个奇特的现象:商家或老百姓宁肯把铜钱藏在家里,偷偷熔化了,用来铸造铜器卖钱,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润。历史上的很多事就是这样让人费解,造了那么多的钱却喊缺钱,缺钱了还要把钱毁掉、运到国外或埋起来。乍一看,宋代人真让人感到奇怪。实际上,这是由于铜钱供过于求,在市场上流通时甚至已低于其自身原材料的价格,“铜贵钱贱”,人们当然不愿意拿出来花。

至于“短陌”现象,则是由于唐代实行“除陌”、“垫陌”的现钱税,宋代在此基础上又征收“头子钱”,人们在用钱时为了表明自己的钱是已纳过税的,就“以少代多”了。由于由唐到宋的现钱税税率越来越高,于是“以少代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且因行为不同,又逐渐出现了行业间的差异。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有关记载就会发现,所谓“钱荒”,几乎无一例外同国家财政征调、赋税征收有关。宋朝实行募兵制和常备军制,每年养兵费用多达数千万贯,原先的农业税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无奈之下,只好千方百计地敛钱、创收,来给雇佣兵发饷。连朱熹老夫子都讲:“本朝用尽前朝敛财之术。”

增收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禁榷,也就是专卖。宋朝的专卖项目远超前代,盐、酒、茶、矾、香、药等都搞专卖,百姓要买这些专卖品,必须用现钱,而不能拿实物换。此外,宋朝税收征收现钱的情况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王安石推行免役法后,田税纳现钱的比重更是大为增加。国家征收现钱税,一是便于调配,便于核算;二是可以借折算向百姓多收点。宋朝每年国家财政收入中现钱收入比例逐年加大,到北宋神宗以后,达到六七千万贯以上,这个数字超过唐代两倍以上,而且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收入超过了实物收入。

专卖、钱税使得农民被迫多卖农副产品,以缴纳赋税,购买盐、矾等日用必需品,这些都需要花费现钱。而到了每年的收获季节,农副产品一起涌入市场,市场一时不能消化,也造成“钱荒”、钱少现象。

总之,宋代作为流通手段的钱其实是不少的,或者说得严重些,宋代的钱是供过于求的。所谓“钱荒”,不过是官方税收、专卖等政策失当造成的不良后果,而农民,则是最主要的受害者。现今国外出现了“次贷危机”,它是消费性借贷在数量上大大超过社会消费能力造成的,和宋代的“钱荒”一样,也是经济大循环中一些环节出了问题,即国家征收货币的时间、地点与支用货币的时间、地点发生了错位。古往今来,经济循环中出现问题是常有的,关键是找对原因,处理得当,就能渡过困境。

猜你喜欢
钱荒铜钱纸币
“古代货币的演进”教学研究
花喜鹊的铜钱
带了多少钱
铜钱为什么中间有方孔
铜钱草
廖仲恺因“钱荒”被迫向军阀要钱
猜纸币
Value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