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国
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最终在2008年9月升级为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全球经济在经历连续4年5%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2008年急速掉头下滑,致使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严重减速。
目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正迅速向我国蔓延。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经济在连续五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之后,2008年增速下滑到9%,这也是中国自2002年以来首次全年增长率低于10%。逐季看来,我国经济增长自2007年第二季度之后已连续5个季度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8%,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2007年同期13%的水平。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最近5年的两位数的经济增速相比,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持续升温状态,进入了调整期。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左右。
过去5年间,陕西省GDP平均增长13.7%,已经形成了经济上行的平台和通道。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国经济增速普遍出现回落,但陕西经济依旧保持了高增长。2008年全省经济总量(GDP)达6851.32亿元,增长15.6%,新世纪以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提高到全国第19位,增速列全国第4位。人均GDP达到2627美元,增速列全国第18位。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56亿元,增长25.3%,增速在全国居首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385亿元,增长32.8%,增速列全国第7位。全省财政收入1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挑战,陕西应该在危机中找机遇,在机遇中求发展。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凡是当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往往是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机遇。1929年美国出现了持续10年的金融危机,恰恰在这个时期苏联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山东经济的崛起。目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把握的好,将是地处西部的陕西实现大发展的新机遇。
我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调整的形势下,陕西经济发展面临四大机遇:
机遇一:产业升级。从全国来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基本上走的是低成本、高增长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路。这种模式带来的大都是低端产业,比较粗放,大量消耗资源,同时造成环境的污染。陕西要避免这种模式,就要把科技优势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产业升级的要求形成新的发展模式。陕西现有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要实现长久发展,一定要产业升级。陕西的制造业、加工业必须进行科技升级,不能重复沿海的低端制造业,中国的经济不可能靠小商品产业来支撑,更重要的是未来经济占有率更大的是高端产业、创新产业。
自主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重要装备开发项目,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推动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创新成果运用,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同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机遇二:产业转移。在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投资正在向中西部转移,陕西面临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来看,上世纪50年代,像家电和低端制造业的生产中心在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转移到了日本、韩国;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逐渐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今天,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各个产业的衰退,导致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之所以向中西部转移,主要源于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定位因素,尤其是成本因素,中西部的产业成本要比沿海低;另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后,外需减少,沿海出口型企业逐渐萧条,国家扩大内需,就必然向中西部转移,靠近国内市场。
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利用陕西的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在先进企业的帮助下,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技能,逐步升级制造能力,促使产业快速成长。所以,陕西未来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的重点应该是从外资转到内资、以商引商。
2008年8月,陕西省政府出台了第88号文件,要求各地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经过3~5年努力,全省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达到5000个,引进省外资金突破3000亿元,初步形成20个工业产业集群,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协作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机遇三:产业替代。目前,陕西突出的产业优势是能源化工,以煤、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产业是陕西的最大优势。但是,考虑到能源产品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陕西应未雨绸缪,发展具有特色的替代的产业布局,如轻工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
传统的低端制造产业不行了,就必须用优势资源来寻求替代,即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产业替代。制造业之外的新兴产业,像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都应该是陕西中小企业转型的方向。比如,陕西嘉汇置业有限公司,曾经致力于房产业,近几年转向文化产业,投资连锁书店,如今它的汉唐书店已经形成品牌,有7家连锁店,年收入超过1亿元。
机遇四:产业整合。这次金融海啸将带来一次行业洗牌,这一机会可以使一些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进行兼并重组,推进产业整合。如,同类产业的中小企业应该并购整合、兼并重组,并且与大企业形成配套关系。比如,长庆油田迁到陕西后,就带动了300多个中小企业的配套;而陕汽目前70%的配套设备不是在陕西,如果围绕陕汽配套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在陕西,不但减少了陕汽的运转成本,还带动了本地中小企业发展。
当然,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这是中小企业成长的必然规律。改革初期,全国有4万家家电企业,经过20年的产业整合,现生存100多家,仅剩2‰。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挑战,陕西在危机中如何抢抓机遇,我建议:
建议一:做大投资。从国家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策略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来看,作为西部省份的陕西,目前靠出口拉动内需不现实,陕西人均收入比较低,依靠消费拉动内需也不现实,所以未来陕西经济的发展,依靠投资拉动就成了主要动力。这样,陕西就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会,加大陕西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的支持。
目前陕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阶段,投资还有很大的需求和空间。陕西省还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尽管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但经济增长受资源约束的根本趋势没有改变,丰富的资源优势能够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为了实现2009年陕西经济增长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6300亿元的目标,陕西省必须抓住中央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
建议二:做强集团。改革开放30年,以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模式被誉为“小狗经济”,是以小商品、低成本、高产量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从山东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以大公司大集团引领的“大象经济”模式更需要陕西借鉴和学习。
建议三:做活政策。如:近期中央银根放松,施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陕西企业扩大融资的机会。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陕西省要扩大试点规模,加快审批进度,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
巴菲特说过: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而当众人恐惧时,我贪婪(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调整的形势下,陕西人不需要恐惧,而更需要“贪婪”!
(作者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