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2009-05-29 09:04史玮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

史玮璇 李 静

关键词:《金色笔记》 女权主义 双性同体

摘 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该小说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引 言

多丽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用开阔的创作视野,真诚的写作风格来审视着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女性经验的史诗,常被译为多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莱辛的创作因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而达到顶峰,她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色笔记》自面世以来就在文坛中占据主要地位,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描写了多种女性的思维、感觉和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触及到了战争、文学艺术、两性关系等20世纪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剖析了50年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它的魅力犹如一块磁石,使它的周围聚集了当代各种流派的评论家。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沃尔夫是一位在政治追求中屡屡受挫的共产主义者,一位在写作障碍中苦苦挣扎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追求自由反被感情羁绊的单身母亲。(作者将女主人公命名为弗里曼,英文Freeman的音译,并非偶然)安娜在经济上不倚仗他人,在思想上、政治上也孜孜求索,不肯盲从,是独立不羁的新型女性形象。然而,她又被世代相传的蔑视妇女的思想所毒害,不时流露出某种自我厌恶。虽然被置于“自由女性”的标题之下,安娜的生活从性爱到政治,从事业到心理又纷纷面临着崩溃。为了在混乱的现实面前保持完整的人生,安娜同时记录着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其中黑色笔记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载着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了她对斯大林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她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创作的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小说;蓝色笔记则是她情感轨迹的记录。年轻时代的她曾在非洲一个左派组织中参与种族战争。她与麦克尔·沃尔夫破碎的婚姻恰恰始于她对人生充满理想的这个时期。此后她一直独自抚养女儿,但从未放弃对爱的追求。

二、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尽管莱辛本人一直强烈反对被冠以任何“主义”,但这部作品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石。评论家们对《金色笔记》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作品的主题上,即莱辛是一位女权主义作家还是一位带有反女权主义倾向的作家。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85)在《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中曾评说:“《金色笔记》是一本极易引起歧义的鸿篇巨制,可以视作妇女解放运动的一块里程碑。” 柯林·斯沃特里奇认为莱辛的《金色笔记》使得许多男性感到作者为太多的事情辩护,其中的某些章节已完全置于男性对其批评之中。然而如果一部小说不仅仅满足于为读者提供娱乐的话,那么它必然会具有某些挑战性,小说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艺术探求出大的主题,寻得对于时代的理解,这些主题无疑是既现代又逼人的。如果她的作品经常使读者感到“艰涩”,这是由于她不愿意选择一条平坦的道路,她有自己执著的政治观念和艺术信仰,她已承担起重大的挑战和巨大的目标,结果也总是极有价值的。

斯沃特里奇虽未直言莱辛是为捍卫女权而创作,然而点明了作品的时代感。“主人公安娜在与迈克尔的相爱中,经历了盲目的依附、困惑迷乱,以及自我分裂。她是迈克尔的情妇、珍妮特的妈妈,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职业作家。但迈克尔既不喜欢她的母亲角色,也不喜欢那个反叛的、有思想的安娜,这使得安娜不得不在作家、母亲与情妇的三重角色中苦苦挣扎。最后,她对于这种否定自我及个性的两性关系的彻悟,引发了她初露端倪的女权意识。”

而另一派评论者则从反女权主义视角来考察这部作品,认为“自由女性”在作品中是一个反讽。安娜虽然深信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独立的自由女性,但是始终未能摆脱潜意识中的依赖感和对异性的感情需求,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在这派批评家看来,“自由女性”是被束缚的,她们面对外界的困扰和内心的压力,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困境。

无独有偶,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在《伦敦书评》上作了这样的评价:“多丽斯·莱辛……制作了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或许是一部小说,然而绝非虚构,其中的女主人公再现了自由女性原型所有最可怕的处境。她把这个原型孤立起来加以描绘,从而树立了一个实例,以后的女权主义者们畏惧地、匆忙地、明智地与它分道扬镳,尽可能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安娜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们借以炫耀的成功的典范。由此可以看出,莱辛的这部小说实质上是在向女权主义提出质疑:这种思潮是否会给妇女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呢?

关于《金色笔记》引发的女权主义论争,莱辛坚决否认此书是在宣扬女权主义,她指出:“我觉得妇女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原因并不在于这个运动的目的有什么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上的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一个新的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假如能胜利的话,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微不足道、离奇古怪。”由此可见,女权主义并不是作者想要表明的真正主题。

三、《金色笔记》中的双性同体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双性同体的概念源远流长。柏拉图曾说过,人类最初长着两张面孔,四只手和四只脚以及相连的两个躯体,后来两个躯体分离,从此每一半躯体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说明了爱情的缘起。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也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潜意识的双性同体”。他说:“科学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了双性同体的存在,就好像每一个人都不仅是男人或女人,而永远是两者兼而有之。”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亚伯拉罕·马斯洛甚至将“双性同体”看作是人类健康人格的全新概念。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早把“双性同体”作为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和人格理想在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然而这一思想在《金色笔记》中也有明显体现。

安娜不仅对她的保守和软弱痛感不满,而且对男人仍有很深的依附眷恋之心。忌妒心和不安全感是依附心理的必然伴生物。而潜伏在依恋之下的,是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危机感。安娜的恐惧和忧虑无疑更博大、更深刻。这位在南部非洲长大的女作家出于对种族主义的愤慨和对20世纪50年代初英美冷战政策的抗议,曾积极投身于左翼政治活动并一度加入英国共产党。随之而来的是疑惑与失望——对苏联失望、对本国共产党不满,以及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困惑不安。双重的疏离感折磨着她。她一方面对现状下的英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实践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心安理得地回到早被她批判否决的旧资本主义体制中去。整个世界似乎被盲目的恶意和暴力所统治。内在与外在的“混乱”使她终日惶惶。正是这种精神上的“破产”使得男人在这位“自由女性”的生活中显得举足轻重。

安娜得了“写作障碍症”,无法继续创作。在她的梦里反复出现一个时而男性、时而女性的矮人形象,令她惊恐不已。这时,她遇见了同样遭受写作障碍痛苦的美国作家索尔·格林。这两人之间的相处让读者看到了一种新的男女关系,感受到男女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于是,安娜新的梦境出现了:“我睡着了,并做了一个梦,我就是那个男女两性相混的矮人,索尔是我的伙伴,也是个既男又女的人,他是我的兄弟,也是我的姐妹,我们在几座巨大的白色建筑物下面的一块空旷地方跳舞,我们之间没有敌意。当我醒来时,我感到快乐,感到宁静。”读者在这里已经明显感觉到安娜和索尔即男人和女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解决男女之间问题的关键所在。两人互相帮助,鼓励对方走出写作的障碍,索尔主动为安娜写下她下一篇小说的第一句话“两个女人孤独地呆在伦敦的寓所里”,并且接受了安娜为他的下一部作品写的第一句话。这两篇打破写作障碍僵局的作品体现了双性同体的观念,也象征着两性合作的和谐与胜利。

四、结 语

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女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往往不被承认,只有依靠女性自强不息地自我奋斗和社会运动相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然而,女性的解放不等于排斥男性。女权主义的运动并不能终止于女性的“独立”。在不断提升女性地位的同时,人类更体会到万物唇齿相依的关系。整个大自然共享着同一个生态系统,女性无法真正的“独立”。

借助莱辛锐利的目光,读者感受到了对待男女关系的辩证态度,真正的女权精神应该是努力达到男女之间平等和理智的对话与交流,让两性都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及与异性和谐相处的方式。个人的身心健康是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她的作品抛开了狭隘的性别主义偏见,她承认两性差异并对其进行完美整合,从而实现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达到双性同体,这也是当代女性主义者的终极关怀。莱辛高瞻远瞩,超越了当时两性的战争,给读者预言了未来社会两性和谐共处的蓝图,对当代西方社会两性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文学界树立了一个重要先例。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史玮璇,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 静,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华北电力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 Anita Brookner. London Review of Books [J].London: Pro Circ,1987.

[2]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

[3] 李玉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女主人公情感历程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4).

[4] 卢婧.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9).

[5]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牛津英国文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6]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探究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中国女性小说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变化研究
女权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
《神探夏洛克》中的女性观探微
中国“直男癌”现象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原因探析
从影视作品中的女权主义得到的反思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