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刚情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只装盛知识的空杯子,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我国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以求异思维见短,呈现出了两个优势和两个不足:一个优势是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另一个是应试能力较强;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足。所以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各科的国际竞赛中屡屡获奖,但是步入社会后。不仅极少能拿到诺贝尔奖,而且创业精神较差。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习惯思维、求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显露出来。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革。在大环境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将近几年来对创新培养以及注意的方面体会,作一浅谈。
一、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这一学习方式,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概念和规律,体验学习乐趣,为实践与体验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创新精神,大胆实践,敢想,敢问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安于现状,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会阻碍发挥创造力。
二、培养重视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在国内,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国外,十个学生却能讲出二十多个答案,虽然有些答案很离谱。这里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外,“应试教育”也是原因之一。它阻碍了求异思维的发展。求同思维固然重要,但是求异思维更要发展。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而求异思维就是创造思维的基本要素。要鼓励学生求异、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去做有独创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不被条条框框标准答案限制,不人云亦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选择典型的一题多解题、实验探究等,教师通过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创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三、培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人有创造能力的显著特征。如果没有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如有些公式的教学,可以不按照先推导公式,再研究其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而是可以先给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之后,会自然产生这样的想法:能否建立一个模式来”统一”解决这类问题呢?在此过程中。不要因为繁琐而轻易打断学生思路,而要让学生继续操作,并加以解决。原因有二:1.怕繁、畏难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意识的。因为难和繁。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永不满足的追求正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自己也会感觉繁琐,意识到应该寻找更简洁的方法,探索性思维会再次展开。我们及时地给以适当引导、启发,学生经过一番研究,就会得到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2.怕浪费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新火花,深入追究探索才敢于再创造,从而培养思维的创新性。而不能走过场,匆匆了事,将学生刚刚燃起的智慧火星熄灭。
四、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著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朋友买了一块金表,孩子很好奇的把金表给拆了,结果把表弄坏了。那位朋友把孩子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然后去向陶行知请教,这样的淘气孩子该怎么教育。陶行知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无独有偶,现在也有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进而束缚了他们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可能产生对人类社会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样的过程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如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运用与直觉相矛盾的现象激发好奇心。还可以采用趣味小实验、设置悬念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五、培养和保护想像力
想像力是探索活动中进行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饿想像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像力是创造思维中的重要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想像力,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充分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青少年时期是想像力最活跃的时期,是十分丰富的,它可以把一个圆想象成月亮,乒乓球。鸡蛋,猫眼,草帽。脸盆……而成年人想像不出这么多。这就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的变化,限制思考的因索越来越多,想像力也就逐渐丧失。而中学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因为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
总之,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的进步,人文科学的创新,都离不开创造性教育。只有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兴旺,为民族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