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珺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职教学中信息传播的基本形式,结合传播学理论,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有明确目的、可控制的信息通讯与传播系统,从而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播学;高职;教学表达;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想要让课堂教学能很好地适应未来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引入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当经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步骤后,便形成了完整、规范化、程序化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化和精确的标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然而,一份优质的教学设计方案,由不同的教师去讲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讲,教学表达受教师的教学经验、表达能力、知识水平、性格品质、文学修养、气质、仪容等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教学表达仍有许多原则和策略值得探讨,还需要更多科学的设计方案和理论指导。
从传播学、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有明确目的、可控制的信息通讯与传播系统,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分析教学信息传播原理,探讨取得最佳教学传播效果的方法与策略。
传播(Communication)是指人们送出和接收信息的活动,是一个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他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一般的传播学模式原理。根据美国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的信息传播理论模式(如图1),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信息传播模式可用图2表示。由此,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传播学角度研究高职教学表达策略的理论依据。
编码与高职教学表达
教学信息的传播首先要经过编码阶段。从编码要素来看,教学内容编码主要包含三种要素:语言要素、模像要素和活动要素。语言要素构成口语编码要素,即把教学内容的书面语形式转换为口头语言形式。口语编码要素是一种最重要的编码要素,在教学通讯系统中,口授使信源(教师)与信宿(学生)之间的信息转换与还原过程大大简化,成为教学过程最直接、最简捷的信息传输方式。因为人主要是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的,所以语言又成为人的内在传播(思维性传播)媒介,也是感知、记忆、思维和创造的基础。模像要素构成图形、实物等直观编码要素,即把教学内容以图形、图表、实物、影像等直观形式进行编码,使之转换为视觉形式语言。这种编码形象、生动、直观,信息容量比口语编码要大很多,易于传输和译码,可以为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改善教学信息传输质量。活动要素则是通过教师的动作、演示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或其他活动,来展现教学内容。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活动要素贯穿始终,并应充分考虑语言要素和模像要素的调配,以符合个别教学内容所需求的恰当比例。如抽象的内容可多用模像要素编码,以促进理解;具体的内容可在模像要素编码基础上,用语言编码加以抽象概括,从而上升到更高层次。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高职教育是由纵向互相交叉、横向互相交融且彼此相对平行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成的。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建构,由基本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组合而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则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建构,由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组合而成。一般的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模仿性,而现代的高职教学,力戒刻板、追求开放,必须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避免“依样画葫芦”。在教学过程方面,也要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原则,运用实践性的方法与手段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教师的动作、表情、演示中,学生均能得到重要的教学信息,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因此,编码是教学表达的前提和基础。他把来自信源(教科书、教师)的教学信息的储存状态转换为可输出的形式,即用语言要素、模像要素(幻灯、投影、电视、实物)、活动要素(手势、动作、操作)等把教学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这种技术,与教学表达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有效、可靠地进行编码,才能实现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信息疏通。
信道与高职教学表达
信道是连接信源与信宿的媒介和途径单一信道方式,易造成信息流失和信息传输质量下降,而采用多渠道传输,则可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性,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传输量。
教学信道是教学信源和教学信宿之间建立的信息联系方式与途径,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系统,以语言作为直接的传播手段,使语言信道成为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传播的最为简捷、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表达中的最重要形式。
现代高职课堂教学的信道应更具有多通道的特性高职教学必须实行开放式,必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扩大受益面。在课堂教学表达中,教师的讲解、演示、投影、幻灯、录音、放像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信号途径,进行多感官、实时的传播活动。这种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的信道对教学信号具有放大、增殖的作用。而增殖性也正是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见,教学表达要开放多种信道,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以此增强教学表达效果。
译码与高职教学表达
信宿接收信息必须经过译码阶段(又称解码或代码还原),这是一个易被忽视的传播学问题。译码指学生对教学信道传输的信息符号(包括语音、文字、图形、图像、动作等),通过分析器(大脑)将之转换为信息内容,从而理解各种信息符号、信号的意义。译码变换与编码变换一样,直接影响教学传播与表达的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贯使用“引入——新授——板书——总结——练习——作业”几步教学程序,使学生陷入了一种思维惯性,只知道被动的接受,丧失了主动探索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尝试改变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序,让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例如,采用“联系实际提出问题——结合课本分析问题——回到实际解决问题——回顾全课归纳知识——迁移知识回答新问题”等新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促使他们产生新的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空间构成》课程中,讲授有关形态的空间意识的知识点。什么是形态的空间?空间构成中除了造型形态的实体之外,还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几乎涉及一切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就十分强调“空”、“无”的美学观念,认为“无”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现力。学生一开始对此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说明学生对教学信息符号未能成功地进行译码。当我们用两幅绘画来比较,学生对于空间形态的延伸性与虚拟性便有了深刻体会。绘画中同样是表现水,中西方文化对其的理解和表现形式相差极大。维米尔(Vermeer)的油画(图3)中水的形态表现为实体,水中还显出周围事物的倒影。元代吴镇的《芦滩钓艇图》(图4)中水则表现为“无”,“水”只是一个概念,他仅仅用岸边的山石和小舟来表现水的形态,而此时水已在读者看到山石和小舟的时候自动地在思想里“补全”了。这正是一种有效的译码变换。
因此,要对教学信息符号有效地进行译码变换,就必须使信源与信宿有“共同经验”部分,亦即若干共同或相关之处,否则学生难以正确理解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的意义。
干扰信号与高职教学表达
在教学中,干扰信号又称教学噪音,它是在教学信息传输过程中混杂在教学功用信息上的那部分无关信号,它可以导致信号的畸变以及功能信号的失真,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学传播效果。噪音源很多,如自然环境、声音嘶哑、咳嗽、议论、谈笑、突发事件以及投影、幻灯、电视机等多媒体的噪声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噪声等。这些干扰信号是影响教学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尽量减少和控制干扰信号。
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会受到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如异物飞进教室、他人闯入教室找人、室外噪音干扰等。面对来自外界的干扰,教师一般可采取借题发挥、有意忽视、因势利导、自然转移等策略。
而在高职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影响教学进程的行为,既包括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如迟到早退、吃早餐、做小动作、打瞌睡、吵闹、恶作剧等,又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逆反心理、羞怯心理以及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和回答等。对于这些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既不能为了密切师生关系而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也不能随心所欲扩大事态。要从教育利益出发,顾及学生的心理,来选择最适宜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比如采取目光注视、身体逼近、短暂沉默、欲擒故纵、婉转评价等策略。
同时,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当代青少年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思考问题不轻信、不盲从,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会突然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未深入思考,确实不懂;有些问题的提出,则是学生故意为难教师。这类突发事件虽然不具有破坏课堂纪律的性质,但处理不好则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难题之类的干扰信号,一般可采取启发诱导、幽默反击、旁敲侧击、延缓回答等策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善于积累教学经验,发挥教学机智,以随机应变的方法处理和巧妙利用“噪音”,将噪音转化为功用信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教学有序发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表达技巧。
反馈与高职教学表达
教学传播是一个具有传输与反馈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基础上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甚至是失控的。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是可逆的,因此,教学表达也具有双向性、同时性的特点。教师应及时注意学生反应、了解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适时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活动,并由此调控教学表达的速度与节奏。可见,教学表达的控制依靠反馈来完成。
在高职教学中,虽然实践性教学比重越来越大,即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但是,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结构环节,我们都应该尝试。例如,重视学生自学问题。教师必须要对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一定的要求,并加以训练。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问题,通过信息反馈在教师答疑时就能得到初步解决,还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可以组织对关键性教学内容的研讨与评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教师答疑中得到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评价,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深化认识。又如,可以适当加强板演与分散作业相结合的课内练习与评析等教学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学生的练习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练习本身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果。”当堂练习应该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可以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现的主要差错及其原因、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准确地驾驭课堂,更加切实有效地采取补救措施。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了学生参与的评论与板演。在课堂中,要求学生以鉴赏的方式,从文化背景、建筑结构、地理环境等角度来分析论述中国或外国某一建筑的形式及风格,主要要求口述,可配合板书与图片展示。课前学生充分准备,课上学生激情演练,既检验了教学过程,将主要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又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信息渠道的畅通,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和经济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勇于打破常规,革新教学,注重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胆进行各种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庄其为,谢百治.电化教育与教学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罗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4]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周瑛.教学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6]冯克诚,于明,冯晓林.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模型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陈珺(1975—),女,硕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