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明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困扰化学教师的一个难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创设一种情境或介绍某些背景引出。
如在学习“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学生不理解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的作用。有的学生设计如下几个实验进行探究:
试管①中倒入双氧水观察现象,此时学生可观察到有少量的气泡,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并不复燃。
试管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也不复燃。
试管③中加入二氧化锰和双氧水的混合物,可观察到迅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而试管底的二氧化锰却没有减少。
因此,学生总结出:没有二氧化锰由双氧水产生氧气很慢,而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大大地提高了,二氧化锰本身并没有放出氧气,且质量不变,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只做催化剂。
又如,在学习“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时,上课之前,笔者在讲台上放了一盒茉莉花型的空气清新剂,同学们马上闻到了茉莉花的香气,议论纷纷,笔者抓住时机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香?学生一脸的茫然。
笔者接着在投影仪上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如下图。实验现象:几分钟后,小烧杯A中的溶液渐渐变为红色。
在学生情绪高涨时,笔者提出:是什么使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为红色?学生讨论后认为有三种情况:①蒸馏水使酚酞溶液变红;②大烧杯上有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③B中物质挥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微粒运动到小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笔者接着让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们争相动手,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明确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二、设置参与氛围,为科学探究提供参与的途径
要让那些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向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转变,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营造参与气氛,提供参与途径。
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这样,可把善于与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分组,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并根据回答进行个人量化,这样,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变差,从而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不要只重视对“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也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关注学生发展,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这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第一位的,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e]
(贵州省遵义县第三中学 5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