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课堂充满趣味

2009-05-28 07:48丁年凤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朗读趣味文本

丁年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绘声绘色的朗读既能使学生直觉体悟语言,又能让课堂充满趣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可以看出读的功用。走进校园,听到琅琅书声,心中便觉得充满阳光。走进语文课堂,师生激情飞扬,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会让人忘记一切,进入到文本所蕴涵的奇特严谨的结构的美妙境界。可是,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渴望的文思泉涌、各抒己见却很难出现,更多的是无助的眼神,喑哑的沉默,没有了激情四溢。如何打破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笔者觉得:朗读——能让课堂充满趣味。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钱梦龙指出,一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真情的流露,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总能被它打动。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形成的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压抑着他们,使他们诵读的冲动逐渐衰退。针对这种情况,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以和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调、深厚的情谊感染学生,使之受到激励和鼓舞。同时,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去带动学生,运用现代科技音像材料,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随着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

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笔者用一组西藏的图片,配上高亢的歌曲《青藏高原》,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白雪皑皑的西藏,他们对拉萨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好奇,为祖国有这样的奇境而感到骄傲,朗读成为学生最好的抒情方式,真诚的赞美成为学生的心声。

二、不断挖掘朗读的趣味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能朗读得更有感情,二者相辅相成。朗读还能增加对文章的理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朗读更具有个性。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语言基调,表达不同的情调。王菘舟老师在课堂上就巧妙地利用文本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在课堂与社会之间架起五彩的桥梁,课堂生成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以下是王菘舟老师在南京执教的《两小儿辩日》的片段:

师:为这事两小儿有了一场———

生:辩斗。

师:“辩斗”是什么意思?

(生争论得很厉害,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师:谁来辩?

(生1生2读对话)

师:谁来评一评?

生3:生1和生2读得还可以,只是不像是在辩,倒像是在谈话。

师:谁再来?

(一男一女两生读得很有辩论的架势。)

师:我也想来与你们辩一辩,谁来?

(留下刚才读书的一个男生。)

师:你怕不怕?

生4:有点儿。

师:你是男子汉吗?我现在不是王老师,是王小儿。(众生笑)你要据理力争。

生:好。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提高音量)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大声地)瞎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快速地)你怎么那么啰嗦?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4:(手叉腰)胡说!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其余的学生及全场老师一片掌声,师生共笑。)

师:此叫什么?

生5:辩斗。

师:用什么辩?

生6:用语言。

师:只是用语言来辩吗?

生7:用知识。

生8:用自己的观点。

生9:用切身的感受。

生10:用掌握的理由和智慧。

师:这是一场——智斗。

(板书:智斗)

……

这是一段充满诗意而又引人入胜的师生对话,是一堂意境深远而又妙趣横生的课,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渐入佳境,领略其中的奇幻之妙。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辩”的趣味,深奥难懂的古文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剧本台词,实在是妙!

三、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平日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地为学生搭建诵读的舞台,可以开展以评促读的评价模式。每天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或背诵自己刚学的内容,或者是自己课外所积累的美文,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两人表演一段相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朗读带来的快乐,提高了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教师的引领和同学的带动之下,久而久之,学生由他律到自发,逐渐能养成朗读背诵的好习惯,进而“能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朗读,能够打开语文课堂的新天地。让朗读走进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郎”。[e]

(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 226600)

猜你喜欢
朗读趣味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午睡的趣味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