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东
在厨艺上,运用“热炒”和“冷拼”这两门技术会使餐桌上精彩纷呈。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班主任,如果正确把握学生心理,运用“冷”“热”这两门艺术,会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结出硕果,生出奇葩。
一、 该“热”则不“冷”
一个班级往往会有单亲、孤儿、残疾或是家庭经济特困及后进学生、留守儿童的存在,这些学生时常会困扰着我们的工作。如果对这些学生给予无私的关怀和照顾,无疑会大大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所教过的班级中曾有一位特殊学生:身有残疾;父母离异,家庭重组;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间关系不融洽;学习又后进。多种“好事”均让这学生一人碰上了,她几度产生辍学念头。为了挽救她,我对她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真诚的鼓励。首先我告诉她“人残志坚”、“逆境成才”的道理,讲些先进人物和动人故事启发她,从思想上稳定了她的情绪,调动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又在班内成立帮教小组并和老师结对子,鼓励她的学习。教育每个学生不歧视她、不侮辱她,主动地走近她、关心她,使她生活在一个温暖友爱的大家庭中,弥补了学生情感上的空白。为了她求学方便,安排顺路同学接送。为她完成学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从此,学生的脸上有了笑容,能够一瘸一拐地参与到同学们的游戏中去,和同学们谈天说地,学习稳中有升。毕业后自食其力。当面对她送给我的贺年卡时,我热泪盈眶。
她知道,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她,是我的爱感化了她,是我给予的“热”温暖了她。
二、该“冷”则不“热”
有一些学生,受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及学校老师、自身素质等原因,自高自负,“骄”、“娇”习气严重。像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给予他们关注的目光,反而更会使他们自以为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不妨刺激他们一下,使他们降降温,冷静冷静头脑,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众多同学中普通的一员,并没有可以骄傲的资本,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转化。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位学生,他是独生子,父亲为单位领导,母亲也是一位国家干部,父母视为珍宝,亲戚宠、朋友爱,在这浓厚的氛围中,他迷失了自己,在家里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里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我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采用冷处理法,表面上对他漠不关心。时间长了,他感到了老师的冷漠,同学间的无助。开始变得温顺听话,热爱班级,到最后成了老师们喜欢,同学们信任的同学,期末的操行评定被评为优秀,家长也给老师写来了感谢信,说孩子变了,彻底的变了。
是班主任的冷教育了他,启发了他,转化了他。
三、“冷”“热”交加
冷热要有度,也要有方。过则不及,缺则不可。有时我们要冷热交加,双管齐下。
一学生临近升学家遭不幸,其父因家庭原因自缢身亡,顶梁柱塌了却没有使学生受到冲击。相反却置学业于不顾,下课玩起了篮球,上课偷偷地拿出了随身听,更可气的是又暗地里谈起了“恋爱”。女家长痛苦流涕,手足无措。面对此情此景,我既感到痛心又感到愤怒。我找到了他,面对他直言不讳的“早恋”和麻木,我着实批评了他,讲他的不明事理,说他的家庭辛酸,道他的无知妄为。一阵“风雨”过后,他涕泪交流。这时,如果继续施加压力可能会激发学生走上极端。过后我又主动地走近了他,语重心长地和他分析得与失、利与弊。从家庭讲到了学业,从学业讲到了人生,终于使学生从迷惘和困惑中走了出来。中考结束,当他返校拿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深情地对我说:“谢谢您,老师!是你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了我。”
我们承担了教育工作,教育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冷热交加的功效不亚于一味“苦甘冲剂”。发发烧再降降温,往往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不“冷”不“热”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也是矛盾的统一体。有时学生也是在矛盾和冲动下犯了过失,要教育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艺术。“不冷不热”也许正好是一粒灵丹,一剂妙药。
一位学生因维护自己的亲情而发生了阻扰公安机关执行公务、暴力抗法事件。这时就要在“亲情”与“法理”之间细权衡,如果工作的杠杆掌握不平衡,要么扭曲“亲情”,要么歪曲“法律”,甚至引发学生对老师的不满而产生敌意,不便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学生返校后,我在“亲情”和“法理”间做文章,既崇尚“亲情”的神圣,也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学生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终于使学生明白了“情”与“法”的辩证关系。消除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和抵触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顺利进入高中深造。
教育学生需要我们付出真情,把我学生心理,讲究工作艺术。无论“冷”和“热”,无不体现出我们对学生的爱。这份爱不管你是热出还是冷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成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把我学生心理,“冷”“热”适度,“冷”“热”得法确实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法宝。
(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镇中心中学)